收电费的人

  “喊你奶奶莫走远哒,收电费的人马上要来哒!”二舅爷爷扛着锄头从我家门口那条土路前经过丢下这句话。话音未落收电费的人骑着摩托车从村口的土路风尘仆仆地过来了,他穿着黄色加绒夹克衫,里面是灰色针织毛衣。他挎着破旧公文包停好摩托车,跟奶奶打了招呼,就自己从门口搬了条板凳放在电表箱下,他站上去看了看电表箱上的数字,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拿笔记下了我们家这个月的电量。

  刚被收了电费的邻居和路过干农活的人都跟着站在板凳旁边看,也想知道自己家的电费和别人的有多少差距。

  “老人家,你们家这个月的电费是二十五块五。”

  “少五毛要得嘛?”

  “少不得,都是有数的。”

  “你们吃国家粮的怎么这么小气呀?五毛钱都不少,买什么东西不能砍价啊?”

  ……

  奶奶和收电费的人来来回回交涉,最后老老实实付了二十五块五的电费。

  收电费的人边把皱皱巴巴的二十五块五毛钱收进公文包,边叮嘱奶奶烧煤炭炉子要记得开窗:“我在隔壁村收电费的时候听说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孙子在家睡觉,屋里放着蜂窝煤炉子,老人家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忘记开窗,被人发现的时候祖孙三人全部中毒死啦!”

  “哎呀嘞,那真是造孽啊!”

  不止是奶奶,邻居们纷纷感叹连连。大家想拉着收电费的人再多说点细节,但是他要赶着去下一家收电费,便跨上摩托车开走了。

  收电费的人骑着摩托车闯入了隆冬的黄昏,微弱的阳光在身上描上了金边。我看着他的背影替他担心:如果他正要去的那一家正好没人可怎么办?遇到一些摩托车骑不进去的小路怎么办?要收多久才能收完全部人家的电费?他怎么记得住每户人家的位置……

  在那之后,家家户户串门的时候都不停地提醒:“记得开窗啊!莫被毒死哒!”

  刚被收完电费的那几天奶奶总是严格管控我们的用电量,可是家里的电器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两台电风扇和几个电灯泡。奶奶平时只要看到家里哪个电灯泡还亮着就迅速给拉灭了,宁可我们摸黑也不让多消耗一点电量。

  有时候我和姐姐正看着电视,奶奶从电表箱那跑进房间呵斥:“快把电视关了!电表转得飞快!”电视里正在播放《小鱼儿与花无缺》,小仙女刚被太监刘喜吸干了生命力,这么精彩的剧情哪里舍得关电视呀!好在奶奶只是为了震慑我们,她可没空和我们耗,骂骂咧咧地扛着锄头又去菜园里挖地了。

  总之收电费的人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就改变什么,不论真伪全盘接收。他良善的手捏造了一部分我们不加更改的质朴生活。有时候到了月底收电费的人迟迟未到,邻里们心照不宣地坐在村口聊天,谁也不说是为了等待一个定期从我们这里收取电费的人。

  他的到来提醒着我们每家每户过去的一个月开了多少次电视,亮了多久的灯。那个时候冰箱和洗衣机还是奢侈品,更别提空调了。

  如果他不来,我们将如何计量一个家庭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羁绊呢?我们逐渐脱离自然,依赖机器。在村子里的马路修好后,村里普及的电器也变多了,连我们这样不富裕都家庭都安装了一台空调,尽管很少打开。但当它毫不费力地传来冰爽空气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更炎热了,这里的夏天反而变得越来越无法让人忍受。

  奶奶很喜欢把这个月的电费和上个月的做对比,如果这个月的电费比之前少就十分得意,倘若比上个月多了几块钱奶奶就要嘀咕:“怎么这个月的电费比上个月贵这么多呀?吃国家粮的您不会算错了吧?”收电费的人对奶奶的耍赖皮从未表现出不耐烦:“是不是最近孙子孙女放假回家了用电自然就多了呀?老人家您儿孙满堂多有福气呦!”至此,奶奶都忍不住笑吟吟而喜滋滋了。

  以上是我对收电费的人的全部记忆。没过多久,镇政府派人来每家每户改电表,据说这样的电表数据能直接上报到总部,就不需要收电费的人家家户户去抄电表了。于是电费就改为定点缴纳,定点缴纳处在黄竹街的入口处,那是以前的黄竹公社改造的一个乡镇办公室。电费缴纳除了定点还需要定时,跟约定俗成的每个月赶集的日子一致——公历日期中尾号带147的日子,如果遇到有31号就顺延至1号。

  就在电费改为定点缴纳后,我的母校——五一小学倒闭了,被改成了村养老院。后来电费缴纳方式又改成手机缴纳,我的母校——黄竹中学倒闭了,被改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再后来连我的高中——衡南十中倒闭了,改名为清泉中学。至此,我在家乡读书的全部痕迹被时代浪潮湮没。

  不是孩子们不读书了,而是渴望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经济差一点的去镇上读,好一点的去县里和市里读。我们村人口流失严重,一方面是城镇化的发展没有捎上我们村,另一方面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了。所以这些落后的教育首当其冲。

  电费改为手机缴纳后,大家再也不用卡着赶集的日子去交电费。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给家里续上电费。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我心里总有着隐隐的不安和失落。在缴纳电费这件事情上我们再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随之改变和进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用的电越来越多,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相应的我们借助的外力越来越多,人却也变得越来越弱。

  每个人都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通过科技我们奴役风雨雷电和一切其他生物,隐隐的不安背后透露出一个疑问——这样做真的没有任何代价吗?

  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灭亡,那些消亡的事物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和必须被替换掉的理由。在这场无形的消亡之中,每一个亲身经历的人,都呼吸着新旧更替物扑腾起的扬尘。我们的吃的食物喝的水、居住的环境、身处的气候和空气质量全都随之改变。否则工业化智能化促进发展的代价,将无从攫取。

  收电费的人被时代浪潮托起,骑着摩托车驶向村里唯一一条上坡路,直至消失不见。是否终有一天,那代价将会是我们的语言、思维甚至生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90年代末,偏僻的卤原乡街道,一条街,几家日杂农资店铺,一家小饭馆,还有服务民生的几家单位:乡政府,信用社,卫生院...
    惠晓红阅读 154评论 0 1
  • 今天,我想写一写有关农村交电费的故事。 1990年前后,家家户户墙上安装了感应式电表,最初的电表...
    李红进_b6e0阅读 211评论 0 0
  • 曾经和多位供电企业一线人员交流过关于电费回收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电费回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难点在于一方面供...
    师者欧哒哒阅读 2,752评论 10 5
  • 昨天晚上隔壁恩居地产(原名叫和然居)电费终于转给我了,两次加起来一共2919元。 然后我就跟许宗山店长发了...
    开心快乐幸福相随阅读 124评论 0 1
  • 9月份,暑假开学,我们迎来了又一届新领导——女校长!新领导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开始搞节约! 10月下旬,后勤主任在新...
    大小千金阅读 5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