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一、没有足够的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如果你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尽量不发生,平安喜乐地过一辈子,那么多半你是要失望了。
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地幸福之中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
相对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至让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结果就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内心的伤痛永远得不到疗愈的机会,一遇见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雷霆万钧。
要选择爱,首先要过伤害这一关。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报之以歌,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历经磨难,不断地加以修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我们第一个要具备的就是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的勇气。
二、课题分离
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根据“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划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来考虑。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到底是谁的课题,取决于“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应该干涉。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
如果你和老板意见不合了,你以你的方式工作,那是你的事;老板要骂你开除你,那是老板的事……
如果你决定信赖一个人,就要无条件地信赖,不计后果,不怕伤害。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信赖他……
在爱情中不存在所谓对的人或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那就是对的人……
爱一个人,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他无关……
三、教育的目标是“自立”。第一步就是尊重、关心他人
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教育是沦为强制性的“干涉”,还是止于促其自立的“帮助”?这取决于教育者的态度。
2、教育的入口——尊重
弗洛姆说“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不做任何否定,不要任何强迫,接受并尊重“那个人真实的样子。”
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我们改变不了他人,唯有改变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多么有权势的人都无法强迫的事情只有两样:“尊重”和“爱”。只有自己改变了,懂得去尊重他人,他人自会尊重你,受你影响。
父母以及教育者往往对孩子们过于干涉、过于保护,结果就培养出了任何事都要等待他人指示的自己什么也决定不了的孩子。最终培养出的人即使年龄上成为大人,内心依然是个孩子,没有他们的指示什么也做不了,如此一来,根本谈不上什么自立。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做决定”。告诉孩子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尊重孩子们的决断,并帮助孩子做出决断,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的道理。
3、尊重的第一步即“关心他人兴趣”。用对方的眼睛去看,用对方的耳朵去听,用对方的心去感受。与对方产生共鸣,而这必须亲自投入其中,不仅仅是远距离地观望。
四、“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改变”时,其实是不想改变。因为改变自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为此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我们每个人的历史常常被自己改写,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过去往往被随意改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不是由过去决定“现在”,而是由“现在”决定着我们的过去。
阿德勒心理学:一是可恶的他人,二是可怜的自己,三是以后怎么做?认清他人,认清自己,关键在于今后你会怎么做?你是否真的想要改变?你想要怎样的人生?想要怎样的活法?
五、人的问题行为背后心理的五个阶段:
(一)问题行为的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孩子面对父母或老师,抑或其他人,扮演“好孩子”。在单位上班的人,在上司或前辈面前尽力表现出干劲和顺从,想要借此得到表扬。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他们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进而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其生活方式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在此阶段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不要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关注其“兴趣”,产生共鸣。
(二)问题行为的第二个阶段是“引起关注”。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并未获得表扬,也没能够在集体中取得特权地位,或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耐性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此时,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即通过学业之类正面进攻不顺利,就想要通过其他手段成为“特别的我”。
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比如上课捣乱、捉弄老师、纠缠不休等,他们不会真正触怒大人们,班级里逗笑的人也有人少会得到老师或朋友的喜爱。
消极的孩子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即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处在第二阶段的孩子不太难对付,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三)问题行为的第三个阶段,目的发展为“权力争斗”。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这是相当厉害的一个阶段。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消极的孩子们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争斗,无论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必要,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很多父母或老师此时都会拿起“愤怒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处理方法是如果是触犯了法律的问题就需要依法处理,但当发现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争斗时,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不必斥责。
(四)问题行为的第四个阶段——“复仇”阶段。下定决心挑起了权力争斗却并未成功,既没有取得胜利也没有获得特权地位,没能得到对方的回应,败兴而退。像这样战败的人一旦退下阵去就会策划“复仇”。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前面三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及权力争斗,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表现,但是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不会受到任何人的称赞,甚至会被人们憎恶、害怕,进而渐渐陷入孤立之境,即使如此,他们依然想要通过“被憎恶”这一点与大家建立联系,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他们通过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这时父母会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如此一来,复仇就成功了。你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继而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
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只能依靠其他人,如专业人员来解决了。
(五)问题行为的第五个阶段“证明无能”。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来对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都没有成功,父母、老师、同学、大家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无论是班级里还是家庭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此时,就会产生“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这样的想法,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为了避免再次体会到这种绝望就去逃避一切课题,向周围人表明,“因为我如此无能,所以不要给我任何课题,我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导致不自信。
到此阶段他们的愿望就是“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或者“不要管我”,越是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这时你根本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专家,情况严重的,对于专家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任务。
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暴力沟通、暴力威慑根本无法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为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教育的作用非常大,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他们,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不要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的“可以改变的事情”。
六、“自我认同”的勇气
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那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一味在意他人的评价,就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就会陷入被剥夺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保持自由。
人们最害怕被孤立,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建立联系,希望获得他人认同,而认同没有尽头,获得他人认同只会体会瞬间的价值,这份喜悦终归依赖于外部作用,只有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才能更加幸福。
让他人来决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依存;自己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决定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幸福源于自己的内心。
七、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阿德勒把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时必须面对的课题称为“人生课题”。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等,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这些都是人际关系课题。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快乐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我们只有在“交友”关系中才能尝试着为他人贡献,不进行“交友”的人根本无法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信任”是有条件地相信对方,“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相信对方。
工作占据我们人生最大的比重,并不仅仅只限于“为吃饭而劳动”,劳动给人类带来至高无上的喜悦,对人类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稻盛和夫说过“人生的意义是为了提升心性,磨炼灵魂。而通过劳动,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就能够磨炼灵魂、提升思想境界”。
工作关系是伴随着某些利害或者外在要素的附带条件的关系,而交友根本不存在。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赖对方,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信赖”他人,建立交友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如果我们仅仅是投身于工作,根本无法获得幸福!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在日常中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也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不能坐等“收获”。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
八、选择爱的人生。
关于人生课题的最终关口——爱的课题。
(一)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最终走向幸福,过上幸福的生活。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爱需要培养,学会主动去爱。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我们为了获得幸福必须涉入人际关系之中,人类的烦恼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人类的幸福也全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幸福即贡献感”,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拥有“我对别人有用”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从贡献感中寻找幸福,从贡献感中获得喜悦。
我们通过工作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我们通过交友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如果是这样,幸福就在其中。
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即利他之心。通过一味信赖、一味给予的利他态度,交友关系才会产生。
(二)变换人生的“主语”。爱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当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三)自立就是摆脱“自我”。“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我们一来到世上都君临了“世界中心”,周围的人都关系“我”,不分昼夜地哄我、喂我、照顾我,“我”笑,世界也笑,“我”哭,世界也动摇,生活在有求必应的时代,形成了“自我中心性”。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我们必须脱离顽固的自我中心性,放弃做“世界中心”,必须摆脱“自我”,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人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世界观或人生观。爱就是将“我”这一人生主语变成“我们”。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我们”。
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学会去爱人,才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爱是自立,是成熟,爱需要勇气,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 ,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保持单纯很难。那里有平凡日常的无尽考验等着我们。
作为父母或教育者要想很好地帮助孩子自立,必须懂得尊重,而且首先自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自立、充满勇气的人。而“自立”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关于爱情与婚姻,要想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幸福,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的主语由“我”变为“我们”。并且,通过既不是对“你”也不是对“我”,而是对“我们”的贡献感,完成自立、获得勇气、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