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来自世间的人
——《十二公民》
看电影《十二公民》,无论是在豆瓣或是播放器的简介,几乎是和犯罪、悬疑等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为何片名不是某追凶或某审判等主题鲜明的字眼,我想也一定有编剧的道理所在。
今天,我们来谈这部电影,不从最为大众熟知和常规的思维来看,即对生命的尊重、国家法律体系的亟待完善、人性的本质等。我们要谈的,仅仅是这世上每一个平凡的人。
这部片子有着简单的布景。 十二位公民,十二种身份,各行各业,各种人生。在一所政法大学里,每个人带着不同初衷和不同的故事展开了一场关于案件和犯罪嫌疑人的定罪与否做出模拟审判。关于讨论内容的结果,投票数由最初的11:1到最终的0:12 ,可以说是扭转式的改变。我们暂且对关于“富二代弑父案”具体内容不做过多讨论,而是来看,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原因,使得票数比例如此大的转变,是什么原因使每个人改变了最初的看法而站到与自己原来的对立面。
这就是我要谈的,十二公民,可以说是整个社会阶层的一个小的浓缩,有房地产商、大学教授、的士司机、大学保安、大学生等等身份和职业。 而每一个做出决定改变的人,几乎在影片中都是在“咆哮”中道出了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的生活不同、看法不同,却都走向了一个最终的结果——改投“无罪”。
其中人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韩童生老师饰演的的一个普通的士司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着黄衬衫、老布鞋,却格外注重礼教。他的暴脾气和与其他人的争论贯穿了整个讨论的过程,也达到了影片中的高潮。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各种人证物证下坚决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是个千万个北京人中一个市井小民,每日为了生活奔波,说话的北京腔调和随手的动作把一个的士司机演得活了。其实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深刻,在讨论的时候他说了一句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这句话表现了这个人物是固执的,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是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但是最后,他为什么改变,改投无罪了呢?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因为自己曾经与孩子争论,孩子就离家出走,并且六年未归家,或许是父子情的某个点触发了一位父亲的天性,或许是他在原谅儿子之后觉得这世间应该有更多的被原谅。他原谅了儿子,也解脱了内心。影片中有个小细节,他多次拿出自己的怀表,怀表上是照片,我无法推测的是他与儿子的照片还是他与妻子的照片。但不可否认,在他暴躁易怒和急性子的外面下,我触摸到了一颗柔软的心。最后,他认为那个犯罪嫌疑人同时也是死者的亲生儿子无罪。
第二个我印象里的,是大学里的小卖部老板,戴着帽子,穿着白褂和短袖衬衫,一把蒲扇,一块搭在肩上的毛巾。他来的目的和其他人几乎都不一样,大部分都是为了孩子补考的家长,他却是被领导抓来“充数”的,可见此次模拟法庭的陪审员组成之泛。他势利,又有小人物的心酸。他是在上层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小人物,他的“咆哮”含有的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控诉,底层百姓在层层阶级下狭窄生存的艰辛。
整部影片下来,场景几乎没有过多的变换,两个多小时的片子都在大学教室里,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场景变化也不过是随着剧情的起伏,高潮更迭,人物争论 配合着剧情的窗外天气,由阴转雷到晴。然而,仅仅是在这么一个可以说狭小的空间里,仅仅十二个人,却仿佛一幅社会百态图一般。映照的是,这世间的每一个人。且不说人性是伪是真,只说,每个平凡普通的人,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是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事。这样的事也许就像所讨论的“富二代弑父”案一样,似乎与旁人毫无关系,旁人做的任何评判,也不过是洞外关火,其中的真相与心酸,恐怕也只有自己了解和品尝。被误判入狱的青年、动荡时期全家遭遇非难的老人、曾发奋努力立志远大却落榜的保安……这样的人,走在路上,路人也许不会为谁而侧目,非每个人都是改变时代的乔布斯,非每个人都是某国的创业首富,非每个人都是活跃于荧屏的偶像。我们每一个人,也不过是这世间最平凡的人,可是正因为这平凡,铸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故事。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往后的余生中,我们也会在独立的思想体系中行动,做出不同的决定和改变。如影片中的“十二公民”一样,因为各种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而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如果生命和世界本来就是一碟美味佳肴,那每个人都在其中平凡的存在着,大概有的人生酸得心酸,有的却甜若蜜糖,有的是备受关注的主菜,有的却充当了辣椒蒜一般衬着主角的配角,只有在迎合中才能释放自己的生命。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过都是,世间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