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在这个迷惘时代,我们如何找回教育的根?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某地小学生为当“网红”竟在课堂上直播,老师劝阻反被嘲笑“不懂赚钱”。这让我想起朋友圈刷屏的另一条消息——某名校毕业生因涉嫌诈骗被捕,身边人震惊不已:“他成绩那么好,怎么会?”两件事看似不相干,却共同指向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某个地方偏离了轨道?


《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六个字穿越三千年时空,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古人说的“蒙”是启蒙,是教育的最初阶段;“养正”则是培养正直品格;而“圣功”二字更是掷地有声——这不仅是技术活,简直是圣人的功业啊!那么问题来了:在分数至上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是“养正”?


我认识一位重点小学的班主任,她无奈地说:“现在备课会上,90%时间在讨论如何提高平均分,几乎没人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正直品格。”这不是个别现象——当下教育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唯分数论”的困境:奥数班人满为患,而品德课沦为“自习课”;孩子们能解微积分,却不懂什么叫做人的底线;知道怎么考高分,却不知道如何做正直的人。


真正的“养正”从来不是道德说教。明代大儒王阳明在私塾教育中特别注重“事上磨练”,让孩子在处理具体事务中培养品格。这让我想起亲戚家的孩子,每周参加社区组织的“小管家”活动,孩子们轮流管理公共花园。最初他们只会争夺浇水权,后来逐渐学会公平分配任务、照顾弱小同伴、对破坏公物的行为说“不”。半年后,母亲惊讶地发现孩子开始主动承担家务,理由是“我是家里的一员啊”。这种在实践中长出来的责任感,比背诵一百条行为规范更鲜活有力。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教育孩子时有个绝招——他从不强行灌输观点,而是带着兄弟俩遍访名山大川,在行走中讨论历史兴衰、人性善恶。在庐山云雾间谈《周易》,在赤壁矶头论古今,这样的教育滋养出的不仅是学识,更是胸怀与品格。今人可能难效仿此种方式,但内核值得借鉴:教育需要打开时空维度,让孩子在更广阔的语境中理解善恶、是非与责任。


说到“圣功”,千万别以为是高不可攀的目标。我家小区门卫老张,没什么文化,但每当看到有孩子欺负流浪猫,总会把孩子们叫到一旁:“小家伙,咱们比一比,谁更能善待不会说话的生命?”简单一句话,却让许多孩子第一次思考什么是仁慈。这就是最朴素的“养正”,发生在校园外的每个角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圣功”。


为什么今天特别需要重提“蒙以养正”?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多元甚至混乱的时代。年轻人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诱惑与选择:虚拟世界的虚假繁荣、功利主义的盛行、成功学的泛滥...若没有内在的“正”作为定盘星,很容易在浪潮中迷失方向。唯有从小培养的品格根基,才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清醒,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不仅是个人之福,更是社会之幸。


如何实践“蒙以养正”?建议可以从这些小事开始:


1. 给孩子讲真实的历史故事而非童话,讨论其中的道德选择

2. 遇到社会热点事件,主动与孩子探讨其中的是非曲直

3. 鼓励孩子参与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中体验责任与善良

4. 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展示什么是正直的言行

5.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决策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中建立价值判断力


认识某校校长,他坚持每周亲自给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内容无关学业,而是讲述学校百年历史上那些选择“做正确之事”的校友故事:抗战期间保护实验设备西迁的教授、改革开放初期拒绝外资贿赂的学长、疫情期间逆行援鄂的年轻校友。他说:“我要让学子们明白,比起分数,我们更关心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坚持在当下尤为珍贵。


三千年前的智慧告诉我们:启蒙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正直的人格。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每个教育细节中的实践。当我们为孩子的奥数题鼓掌时,别忘了也为他们的每一次诚实、勇敢和善良点赞。教育的终极产品不是满分试卷,而是在漫长人生道路上能够明辨是非、坚守底线的人。


蒙以养正,确乃圣功。这份功业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中,而在日常教育的每一个选择里——当我们拒绝为高分迁就作弊行为,当我们花时间与孩子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当我们自己首先成为正直的榜样。在这个迷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归教育的本源:先养其正,再成其才。只有这样,我们给予孩子的才不仅是一双飞向未来的翅膀,更是一个指引方向的道德罗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