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联合训练营#拆页5--《高绩效教练》--六组--然然

《高绩效教练》,39页

提高觉察力和责任感最有效的问题应以寻求量化或收集事实的词语开始,比如“什么”,“何时”,“谁”,“多少"。不建议使用“为什么”,因为它经常意味着批评和引起防御心态,而且使用“为什么”和“如何”时,如果客户不合格,两者会引发分析性思考,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觉察力(观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时应用并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如果需要对事实准确地报告,对其出处和意义的分析最好暂时停止。如果我们需要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最好表达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问题表达成“做这件事情的步骤是......”这里能引发具体和真实的回答。



l 复述原文: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不了的各种问题的发生。而在问题发生后的沟通语句则会关系到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和两个人事后的情绪。

而大多数人在问题发生后总会用“为什么”来询问原因,想要知道一件是的解决方案会用“如何”

比如:

妈妈会问孩子:“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完成暑假作业?”

领导会问下属:为什么这件事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是这个开头的句式往往带有一些歧义,即使“问者无心,却听着有意”。即使对方想认真的回答问题的原因及事情的解决方式。可是遇到这样句式的开头就有可能不自觉的带有一些负面情绪,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绪产生以及得到不最真实的答案,我们可以换一种开头的句式,用把“为什么”换为“是什么原因……”,把“如何”换做“做这件事情的具体步骤是……”

如:

妈妈会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还没完成暑假作业呢?”

领导会问下属:是什么原因使这件事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是不是感觉到两种句式有着是完全不同感受?

A1

最近带了一个非常让人操碎了心的新人,基本是前说后忘。即使我把事情解释的很清楚,以及需要他达到的最终结果,我都会加入一句:理解我的意思吗?你再重复一遍…这样的沟通。但是最后结果都不尽人意。

月初时候一个项目的物资需要提前送去会场,事先我和他沟通的非常清楚,需要哪些东西、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事……他给我的回复是都明白。会按时约车把所有东西都送到。结果当天却因为有些物资的缺失,导致中途尴尬的场面,差点没能顺利结束项目。

回到公司以后,我问他:“为什么会遗漏东西呢?记得出发前还特意让你核对过物资,为什么在核对物资没能核对出有问题?”他的回复就是各种原因导致了没能核对出物资缺失,最后也没能找到解决的方式。

A2

我想以后我和他的沟通需要换一种方式,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改变我问问题的语句。

1:不在直接用“为什么…”而是改成用“是什么原因…”

2:并且下次应该要和他一起考虑一下怎么才能减少出错的频率。用“做这件事情的具体步骤是…”让他好好思考一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