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早茶,浓缩着这座城的文化,它勾引远方游子心心念念,叫人忆起时舌苔泛润,好比提振食欲的一剂良方。
我在苏州生活,和人说起盐城的早茶,吃过的人无不叫好。盐城早茶的几样代表作,蒸饺、包子、烧卖、干丝、鱼汤面,样样有特色,味道可书万言文章。嚼干丝的快意,吃蒸饺的满足,食鱼汤面的欲罢不能,令一桌饭有滋有味,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一座城市居民的品性,也得到它的滋养,形成了盐城特有的人情风貌。
拿干丝来说,扬州的大煮干丝天下闻名,但盐城早茶里的两种干丝,味道绝不逊于它。一种是煮干丝,一锅汤鲜味浓郁,干丝滑嫩若凝脂,端的诱人;一种是凉拌干丝,用地方调料拌出一盘冷切干丝,加些花生增香,撒上几根香菜叶,无论冷暖天气,吃起来都爽口无比。第一筷干丝入口,甜味绵延而来,咸香味道后方压阵,猛烈冲击味蕾,使人精神大振。一日清晨,能以这样的美味做开端,实在太妙。你点一盘干丝,甜咸味道都很柔和,又富有嚼劲,会觉得生活真是安逸极了。
盐城的早茶,与苏州早晨一碗面的风韵完全不同。我爱吃苏州的面条,也永远惦念家乡的早茶。鱼汤面、各色点心,再配一杯热茶,它们的貌相不算精细,甚而有些粗放,味道却细腻贴心,其刚中带柔、朴实无华,真与盐城人的性情一模一样。
盐城人吃一次早茶,既可作家庭聚会,亦能当成一次外交活动。头天约好亲友,定下饭店,翌日早晨准点到齐,坐满一大圆桌。冷盘开道,热茶暖胃,一笼笼热腾腾的点心现蒸上桌,好不快活。各家早茶店的生意都很好,所以来得稍迟,就要等位。前桌客人一吃完,服务员将塑料桌布就手一扯,揭开新的一层,便让后来的顾客从容落座。一层层桌布垫在玻璃板下面,不断地这样翻桌,从清晨吃到中午,还是一样热闹。
在早茶店常常会遇到熟人,互相打声招呼,递根烟,送点自家带来的茶叶,然后茶水挨着蒸笼,桌子隔着桌子,各家归各家,继续吃吃喝喝,满屋都是人间烟火味。
小城市的人,有小城的亲热,吃早茶也充满人情味。你看一笼包子六只,个个都有拳头大。人少的话,点一笼包子就吃不下,可又想多尝几种口味,怎么办?只要和老板打声招呼,厨房里就会帮你拼出一笼多滋多味的包子来。两只肉馅的,两只三丁的,两只马芥菜的,让你每样都能尝一尝,不会留下遗憾。今天在这家店吃鱼汤面,味道不如平常好,没关系,念叨两句就完事,隔天还来这家,还点鱼汤面。这份宽容,是市井风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可亲可贵,也在这一点上。
在盐城,吃顿早茶可以花上个把小时。兴致所至,还会开啤酒干杯。席间聊天,话题源源不断。人们聊不在场的朋友的家事,好话坏话丑话都说,也不担心自己嗓门大;聊军政国事,钓鱼岛、航空母舰信手拈来。别看他们貌不惊人,说话却掷地有声。其实中国传统民间就是这般风貌,茶馆、赌场、饭局和早茶店,都有一幅风情画。现在大城市里这样的景象越来越少,小城市还保护得很好,圆满和融,吃早茶像是在度假。
在这样的小城,吃这样的美食,如同到了沿海的小“成都”。我后来去成都玩,对那座城市念念不忘,也起过一种别样的乡情。现在住在苏州,固然文化与经济都有差别,可苏州仍然保留着小城市特有的属性,深深吸引我扎根进去。
尽管如此,我还是忘不了家乡的早茶,忘不了过去和朋友一起吃早茶、吹牛皮的快乐时光。那是我们不可磨灭的青春,有它自己的份量,像一朵故乡的云。
现在回盐城,往往只能留宿一晚,来不及回味家乡的草木变化。可是只要第二天吃一回早茶,便会重新融入到这座城市的心跳。这座城市简单质朴,坦坦荡荡,没有心眼与城府,有时粗鄙得可爱,有时细腻得催人泪下。或许正因为这种性格,盐城的早茶才没能在全国范围内打出大名气,不似扬州的“富春”包子,有了品牌故事与品牌运营。盐城人只是自自然然地吃早茶,谈谈哪家的哪款点心做得更好吃。虽然没有运营出堪比“富春”的品牌,却把味道做得扎扎实实,不会令慕名而来者失望。这是否也是盐城人性格的一部分呢?我不敢断言,让大家说说。
对了,盐城早茶里的各种点心,做法看似不复杂,然而真正料理时,必有秘方。我一直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总不愿打听,要给自己留一份未开垦的神秘之地。长期在苏州生活,我与家乡之间已经隔了很远的距离,产生了许多美感。现在再特意留住这份神秘,美上加魅,那就再性感不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