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前段时间,武志红一篇题为《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抑郁》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恰好,我最近跟几个妈妈交流,她们都被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困扰着。
一个10岁的男孩,时不时情绪大爆发,经常因为一点事情哭,在学校也如此。
导致妈妈经常被老师电话“教育”,被其他家长在群里投诉;在家,儿子经常一句话不顺意哭闹起来,整个家庭都跟着紧张。
妈妈非常焦虑:我怎样才能让他情绪稳定一点?
情绪是灵魂的语言,孩子爱哭,内心一定有未完成、未释放的悲伤、害怕。
情绪脆弱、敏感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通常较低,面对挑战、感到压力时,第一个能想到的“自救”方式是哭泣,也就自然而然了。
没错,即便是哭泣、情绪爆发,都是孩子自救的方式。
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抑郁。
当一个人还能哭,意味着很多压抑的情绪以“哭”的方式流动和释放。
最可怕的是,一个人进入麻木、冷漠,把所有的情绪封存起来,所谓“抑郁”也就随之发生。
近些年频发的知名学府优秀学子,自杀、杀害他人或亲人等悲剧,都跟情绪的长期累积和压抑紧密相关。
我告诉这位妈妈:庆幸吧!你的孩子还能通过哭、爆发,来释放内心累积的创伤。
我建议这位妈妈:尽你所能,当孩子“闯祸”后回来,尝试给孩子充满接纳的陪伴。
当孩子哭泣或者情绪爆发时,内心已经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充分将情绪流动和释放。
孩子在学校已经被老师批评、同学排斥,回到家再听妈妈一顿教育和道理,内心的压力有增无减,长期下去,妈妈发现孩子的情绪爆发,一次比一次猛烈、突发。
有一次,妈妈实在感觉压力太大就“吓唬”孩子:你下次再到学校招惹事情,妈妈就什么都不说了,校长会通知到妈妈直接领你回来。
孩子立马说:我知道,你要是领我回来肯定会打我!
孩子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但他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不知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你摔倒了疼得想哭,大人告诉你:哭是懦弱的表现,要坚强!
你生气想发飙,朋友告诉你:就这点事儿不值得生气!
你感到悲伤难过,自己心里响起一个声音:悲伤是不好的......
久而久之,很多人失去了跟内心情绪联结的能力,失去了情绪流动的“自救能力”。
很多人通过哭泣、悲伤的“自救之路”,都被打断;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未完成的悲伤”。
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爱哭、情绪容易波动,其实是向家长发出信号:我需要支持,我需要释放。
妈妈说:之前一被老师或其他家长投诉,我心里立马冒火;在家里,老人会觉得孩子哭闹不好,也给我很大压力。
我建议妈妈,下一次孩子哭泣或情绪波动时,尽可能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告诉孩子:你感觉伤心、难过、愤怒,那就尽情哭出来、喊出来吧!妈妈陪着你。
如果家里其他人有异议,在你创造安全空间前,明确告诉他们:我现在需要单独跟儿子呆一会儿,这个过程中请不要打扰我们。
妈妈很困惑:孩子到底怎么成了今天的状态呢?
我请妈妈回顾孩子成长中的一些事件。
原来,孩子刚读小学时,妈妈在国外生妹妹,跟儿子分开了一年。
整整一年,小小的人儿,不仅要承受跟妈妈分离的煎熬,还要活在当时照顾他的大人的“恐吓”中 :你别哭,你要听话!不然你妈妈就不回来、不要你了!
孩子非常害怕妈妈不回来,把所有恐惧、悲伤都强压下去。
一年后妈妈回来,孩子第一句话就问:妈妈,他们都说你不回来,不要我了。
妈妈说,自打那之后,原来阳光快乐的儿子,时不时因为一点事情就哭,动不动就情绪波动、与人冲突。
孩子今天的爱哭、情绪波动,是在之前的成长中,因家长的一些养育误区,亲手埋下的“情绪地雷”。
每次引发孩子情绪爆发的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点爆了这个“地雷”而已。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成长中的创伤情绪和事件,就是导致小树苗枯萎的根源。
妈妈之前盯着儿子的言行批评、教育,相当于只想让小树的枝叶繁茂,却没看到枝叶枯萎的根源所在。
我告诉妈妈,没有一剂特效药让孩子立马就情绪平稳、勇敢自信。
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生命因为妈妈曾经缺失的陪伴和温暖,累积一些创伤。
今天,这份缺乏累积后,产生了一些后果。
只要妈妈重新认识陪伴和接纳的意义,在孩子哭泣、情绪波动时,首先给以温暖的陪伴,就相当于,开始清理埋藏在孩子心底的“情绪地雷”。
这份悲伤时的陪伴足够充分、用心时,那些潜藏在孩子潜意识深处的“情绪地雷”,就可以慢慢解除警报。
很多孩子自我价值感低、在意外界评价和看法,究其根源,都是因为感受到来自妈妈的接纳和爱不足够,认为“我不够好”。
当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爱我、陪伴我!孩子自然就有力量、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去积极解决问题。
当孩子哭泣、情绪波动时,最需要的是来自妈妈的温暖的怀抱、接纳的肩膀,而不是头头是道、义正言辞的“道理”。
有了这份温暖、这个肩膀,孩子生命中潜藏的力量,会带领他创造更丰盈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