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个章节提到了庄姜、夷姜、宣姜,她们都姓姜,都来自齐国王室。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就是宣姜的妹妹文姜,不消说,自然是一等一的美人。她的风流韵事轰动天下各国,流传于《左传》、《史记》,可谓风流冠诸夏,芳名透古今。
公元前706年,北方蛮人(发展于黄河流域的部落不断演进,最后形成国家,然后这股力量向外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发现四周都有敌对的原生部落,这些部落根据不同的方位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周王朝自称夏,统治范围内的封国称诸夏,即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入侵齐国,郑国派太子姬忽率兵来援。姬忽生的一表人才,又是一国储君,齐僖公就有了招乘龙快婿的心思,想把女儿许配给他。结果姬忽以“齐大非偶”为由拒绝了。这里可以列举两条说明姬忽这么做的有悖常理之处。第一、卫国求娶了宣姜,即文姜的姐姐,卫国也是小国;第二、郑国大夫祭仲力劝姬忽应允这门亲事;祭仲自郑庄公起已历侍三朝,老奸巨猾,老谋深算,这桩婚姻妥妥的政治利好。说这个,是要打击一下那些杜撰文姜和姬忽故事的野路子。公元前712年,鲁桓公杀兄自立,桓公三年,即前709年,迎取齐女为夫人,这个齐女就是文姜。姬忽来援齐国的时候,文姜已经嫁人了。
文姜有个哥哥叫姜诸儿,和卫晋有一拼,急色如命。有多急?居然与妹妹文姜媾合一处。宫廷的黑暗荒唐在此事中可见一斑,因为从后续的发展看,文姜并不是无辜的。也就是说在这段乱伦的关系中,文姜处之泰然,自得其乐。
前694年,鲁桓公携夫人来齐国,而此时姜诸儿已做了三年的国君(齐襄公)了,想必更具男人风采了。鲁桓公来齐国之前,申繻劝阻桓公前往,桓公愣是没听。申繻怎么劝谏的?《鲁周公世家》没写,《左传》中倒是记载了,是这么曰的:“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想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文姜与其兄乱伦之事相必已然传入鲁国,鲁桓公此去怕是要明明白白地戴绿帽子,作为臣子,申繻的话也只能说到这儿了。
文姜前709年嫁入鲁国,694年再回故土,一别15年,其心悠悠,缠绵悱恻;与姜诸儿一见,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于宫中双宿双飞,好不快活。这对狗男女的风流丑事很快传入鲁桓公耳朵,桓公是个藏不住事的,把文姜骂了个狗血淋头。文姜正是鸳梦重温时候,又仗着在娘家,哪里忍得了这个,立马向情郎哥哥吹起了枕头风。
齐襄公设计灌醉鲁桓公,令公子彭生送桓公入马车,并在马车上勒死桓公。桓公一死,鲁人大怒,又恐惧齐国势大不敢兴兵。于是便在国际上制造舆论,要求处死彭生,这可怜孩子,自杀桓公时便注定了替罪羊的命运。
写到这里,连我也不得不感叹女人的力量。无怪乎有人感慨“乱非降自天,生自妇人”,仅仅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啊,任谁也不能不感叹一句红颜祸水。有人说生在宫廷中,从此不能光明。难道真是这样吗?庄姜是宣姜和文姜的亲姑姑,难道不能称贤吗?故而,我认为自身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君子慎独,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改操守,那才是真正的君子啊。但我们不能以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所有人,真正能在世间行走,为惠百姓的并不是这些道德上的修持。设若真如百科上的故事,文姜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稳定鲁国,富民强国,难道不值得称赞吗?因为人身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所以才是真实的你我,你我皆非圣贤,在这世上追逐,又能说有什么错呢?世间滚滚向前的力量裹挟之下,无论我们做了什么,都是在为这世间的发展做动力,相信我,即使你反人类,反社会,依然会推动社会向前,无论你愚昧还是开明,都不能阻止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演变绝对不参照任何人的意志。试着看看过去的黑暗,对比今天,然后思考明天,我认为未来的人类会更加的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