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不乏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诸如曾参杀猪教子、孟母三迁与断织、田稷子之母训儿退贿等等,其中可见古人对这方面教育的重视。现代社会,风气愈来愈浮躁,对孩子的教育初衷日渐纯利益化,其中思考乐教育盘点了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三大缺失点,望广大家长谨记。
父母应自我提高,与孩子共同进步。一个综合素质优秀的孩子,在他们所处的家庭总能感受到积极向上、共同成长的气氛。
现在很多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口中总离不了“老师,这孩子顽皮的话,您尽管教育就是了”,俨然一副甩手掌柜的模样。一个班级几十号人,科任老师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仍需家长平时多加关注。
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内心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作为承担家庭生计的繁忙角色都需抽出时间自我提高,处于学龄的孩子看在眼里能有什么理由懈怠功课呢?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形而深刻的。
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精神能量与指引便是读书。
如今学生普遍因升学压力,除了学习教科书之外很少读书,视野较为狭窄。但凡书读多了,其视野开阔,精神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
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非常执着虔诚。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时刻重视品德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学识教育,品德教育更多的是语文书本上的某些文章来影响教化。品德教育在生活中的体现更为深刻,日常相处时间最多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如同砖瓦,为孩子筑造起人格长城。
现实中,因为升学压力,家长更为关注的是分数,往往会被表象误导,即成绩好的孩子便是好孩子。事实上,分数高低与人们对“好”孩子所定义的标准并没有关系。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先生曾说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可以看出现在社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评定,德是优于才,
有德无才是次品,但经过培养,成为优品也不无可能。有才无德之人让人心生警惕,无数社会动乱证明高学识知识分子的危险性。
由此,家长在平时相处时,无论说还是做,都需要做好一个品德榜样,这关乎孩子高尚道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