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妮·埃尔塔的《悠悠岁月》,里面有一个体现时代生活的广告,具体内容如下:
在电影院里为洗涤剂做的一个广告里的家伙,他没有洗而是轻快地打碎了肮脏的盘子。一个话外音严肃的说着“这不是解决办法!”于是这个家伙绝望地注视着观众们,“那什么是解决办法?”
这个广告更像是一个搞笑剧,我有点心疼那打碎的盘子。广告的意图当然很明显,推荐观众用他们推荐的洗涤剂了。不过,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邻居的抱怨。
一天,我的邻居在我家用完餐后,坚持要帮着洗碗,我也没客气,洗就洗吧。她一边把洗洁精倒入一个汤盆认真地洗着,一边对我说:“我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家里的几个汤盆被儿子同辉快扔完了。”是怎么一回事呢,我问她。她笑着说:“懒得刷呗,用完不洗,放那时间长了,长毛了,直接就当垃圾扔了。这孩子——”她又无奈地笑了一声。
孩子不懂得珍惜,他不知道母亲买一个汤盆要花多少钱。即使知道了又怎样,不是他出钱买,他只知道自己不想刷用脏的汤盆,看着剩在里面的方便面长出黑的、绿的毛,又极其不舒服,直接扔掉就好。反正他爸爸有钱,她妈妈再去买就行了。
“唉,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你们做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没人教他应该怎么做,他能填饱自己的肚子就不错了,扔点东西算啥。”邻居苦笑着,表示默认。
我想要是让邻居家的这个男孩知道他的母亲本是一个节俭的女人,他把她的汤盆都扔了她该有多心疼。再让他读一读这段广告词,或许他马上就学会了处理汤盆的方法。不过,扔了比广告里的打碎了强,至少捡到汤盆的人回家洗洗可以接着用嘛,哈哈,只是易了主而已。
《悠悠岁月》,是一本写法很独特的著作,是安妮·埃尔塔用自己创造的一种叫做“无人称自传”的新体裁,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一部杰作。在这本书里,我没有读到完整的故事,却似看到了一幅幅体现一个时代的旧照片、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曾经历的各种私人的和社会的活动,以及一个个生活场景等组成的社会。
如果我借用安妮·埃尔塔的写法来记录我从小到现在经历过的这个社会的话,那邻居家的儿子因为父母专注于挣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被迫留守的现象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