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并不排斥,而是极力赞赏的,有人主动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当然是好事。本文的观点与网上流传的各种吐槽并无关联,我并不想喷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怎么烂,而是试图单纯从影视制作的角度剖析一下,一部巨资打造的重磅电影为什么会沦为烂片。
百度搜索“花木兰”,第一页第一条就是上映预告。正式上映还有2天,网上就已经可以随便找到在线观看链接。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这些链接播放的并不是翻版或影厅翻录的枪碟片,1080P的清晰度说明它们都是原版——迪士尼一定有内鬼,偷偷把正版拷贝提前盗卖了。不知道这个内鬼有没有想过,拷贝的流出导致的损失会有多大。盗版的损失倒在其次,未上映就沦为烂片也算是进口大片的奇葩,最严重的是,迪士尼在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可能会血本无归。
我看电影的口味比较刁,看一半就弃剧的时候占70%。我是被“烂片”的消息拱去看的,好在我看任何电影之前都不看剧评,才心平气和地把电影从头到尾看完。事实上这些文字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忍不住开始写了。
我很纳闷,按理说一部耗资近3亿美元的电影,怎么也不会烂到哪里去。
可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怎么就这么惨呢?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客观的说,《花木兰》的摄影、剪辑、演员都还不错,绝对是好莱坞大片范。
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表现得非常敬业,演出可圈可点,丝毫不输给任何好莱坞大腕。
画面的拍摄和剪辑也相当认真,镜头的质量和表现可以和那些好莱坞大片媲美。至于纸做凤凰和拙劣打戏的那些槽点实在是不能怪摄影师,他们也没见过中国的凤凰什么样子,更不知道中国人拍影视剧中的武打戏已经炫到了什么程度。要怪也只能怪导演。
《花木兰》的宣传推广非常到位,全球演员海选早早地吊足了观众胃口。海报设计也绝对一流,让人充满了遐想。
可惜的是,当观众试图将影片和心目中的海报形象对版的时候大失所望:既没有找到心目中的女神,更没找到记忆中的花木兰。
问题出在哪儿呢?
《花木兰》主创团队没有一个中国人
制片人克里斯·班德(Chris Bender),演员、制作人,1999年参与制作电影《美国派》,2000年参与制作电影《死神来了》,2001年参与制作电影《猫狗大战》。
导演妮基·卡罗擅长拍文艺片,主要作品《鲸骑士》《电影胶片》《夏日女王到来》,据说她的短片与长片电影受到了新西兰本国和世界各地观众的喜欢。(不知道你看过没有,我反正一部也没看过)
编剧有四位,劳伦·海尼克、伊丽莎白·马丁、里克·杰法、阿曼达·斯尔沃。据之前的宣推报道,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兰》由两位女性编剧伊丽莎白·马丁(Elizabeth Martin)和劳伦·海尼克(Lauren Hynek)共同创作剧本,《侏罗纪世纪》编剧里克·杰法(Rick Jaffa)和阿曼达·斯尔沃(Amanda Silver)对剧本进行了重写。
剧本的第一版作者劳伦·海尼克和伊丽莎白·马丁实在是没什么名气,我用了4个搜索引擎也没能找到多少信息,只搜索到伊丽莎白·马丁担任过卡梅隆·米切尔主演的一部名为《Cataclysm》的电影。
重写剧本的两位倒是大名鼎鼎,不过俩人的履历几乎完全一样,《海洋深处》、《猩球崛起:黎明之战》、《猩球崛起》的编剧。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花木兰》主创团队没有一个中国人,成员的作品也没有一部和中国有关。
这让我异常惊讶。一个在中国深耕多年的公司,斥巨资拍摄这么重要的电影,讲的是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主创团队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人,甚至他们没有人拍过中国。
从贯穿影片的基础范畴“气”或“炁”来看,这些人大致都是那种只是听说过“KONGFU”的西方人,连门外汉都算不上。他们并不知道气功这种东西在中国早就没人说、没人信了,是一个极易引起歧义和不安的东西。而“女巫”就更不属于中国文化里的东西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女神、女妖、女仙、女鬼,但没有女巫。巫婆是有的,不过是跳大绳骗钱的。
让这样一群完全不了解中国的人去讲中国故事,让一个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女孩大战女巫,不知道迪士尼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据说迪斯尼最先找的是李安和姜文,但都因为档期冲突没能对接上,之后才找的妮基·卡罗。假设一下,如果2亿美元砸在李安、姜文、王家卫或者徐克身上,《花木兰》会是什么样。至少他们会告诉迪士尼,花木兰不是这个样子的。
用西方语言和语境说东方的事
迪士尼并不知道或者傲慢地不屑于知道,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把男神女神拍得丑不拉几黑不溜秋也就罢了,最奇葩的事就是,拍中国故事,让中国人演,却强迫中国人说外语。
我看的是英文原声,据说是有中文配音版的。但关键问题不在这。
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不用母语,每一句话都要在脑子里转一个弯,转换成另外一种他们并不熟悉的语言,必然会导致表演一心两用,僵化违和,这是常识。中国导演拍电影,即使是请了外国演员也不会要求他们讲中文,而是让他们直接使用母语表演,后期再想办法。这么简单的道理,迪士尼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
另一个方面,电影的叙述语言同样是西方式的。用西式语言或语境讲中国故事并不是不可以,《功夫熊猫》我们看着就毫无违和感,熊猫的举止、表情、性格特征都可以是西式的,但一定不要让中国人看着别扭,除非你不想给中国人看。对中国文化无知的编剧们只好把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往他们记忆中的西方中世纪骑士模式里套,结果肯定是不伦不类。就连武打戏都用的是拍摄西方武士决斗的方式去拍,中国内地哪怕是三流电视剧都拍得比他们好看。
甄子丹饰演的教官和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都在很认真地打太极拳?拜托至少查一查百度百科好不好,花木兰是唐朝以前的故事,张三丰是宋朝人,不会连张三丰是干嘛的都不知道吧?
剧情硬伤,缺乏逻辑、张力和感染力
编剧的一部电影的设计师,故事是电影的灵魂。不去读中国历史也就罢了,讲故事至少是编剧的基本功,但我们在《花木兰》里完全感受不到故事的逻辑性和感染力:紧张?悬念?对抗?共鸣?感动?——什么也没有。
“自我陶醉式的臆想、走不通的故事逻辑、没能建立起来的人物关系、无法使人产生共鸣的口号……”
“这部影片的吊诡之处在于,既看不到爱也看不到恨。亲情、友情、爱情、师徒情、手足情,统统感受不到。所有人都在没有感情波动地照本宣科读台词。”(遇言姐《最惨的花木兰,最尬的刘亦菲,看得我差点报警》,腾讯网)
动画版里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在真人版中被整成了一个只顾表现自我的女汉子。本来是女扮男装,这回变成了不男不女。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主创团队不是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之外,不客气的说,导演和编剧基本功都不过关。好莱坞编剧第一课,就是教你怎么把主角扔进万丈深渊再把他拽上来,花那么多钱请的编剧,难道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结语
一帮子可能连中文也没见过几个的西方人,闭门造车一通骚操作,《花木兰》口碑没办法不扑街。其实可以吐槽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这几天和我一样在吐的人实在太多,我就懒得再复制粘贴了。下次一定记得不要再上当了,貌似高大上的外国大片,其实也就那么回事。还真不如去看手撕鬼子。
♥ 阴山Discovery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