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身处黄州,与苏轼老师一起耕地务农,谈吃论道,好生快活。
某日,苏轼与王闰之吵了一架。之后餐桌闲聊时,老师当着我与孩子的面说自己语气太重错怪了师母,师母听见后亦深感歉意并主动做饭。师母来到厨房后,便与朝云商量,如何将猪肉烹制美味。朝云曾偶然听见老师为孩子吟读饭前开胃诗文,当中有一句:青青田上稻花香,碧水清浅摇绿秧。但得农家日缓缓,不劳劝耕赵家庄。便突发奇想:“这猪肉少放点水,连绑猪肉的青稻草一起放进去。随后用文火缓缓地炖。”猪肉上桌后,香气弥漫,引得大家一阵叫好。东坡肉因此创造而出。
我问老师:“你可知东坡肉深得后世喜爱?”
老师不解,遂问何故。
我答曰:“在我们那一世,猪肉已变成老百姓家中最为常见的肉食,每家皆有独到的做法,但你却是猪肉烹制史上第一人啊。”
老师大喜又心有忧虑,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我大概能理解这种感受。读《东京梦华录》时,了解到宋朝富人喜欢吃羊肉。那时,汴梁一把手月工资10万钱,1斤猪肉120钱(过去16两1斤),相当于每月可买800斤的猪肉回家。富人的眼珠子都盯在了羊身上,请客的时候自然不会把猪肉摆上餐桌。
可百姓的情况则不同。在街上打零工的普通人,劳劳碌碌一天也就几十文钱,身强力壮的劳力差不多能挣到100文,大概能买得上1斤猪肉,可一日三餐基本的伙食费就要花掉20文钱。算下来一天纯收入还买不到1斤猪肉。
穷人不吃猪肉,不是猪肉不好吃,着实是因为吃不起。一斤肉动辄100多文钱,即使赶上降价也要几十文,若不是逢年过节,平时谁舍得吃呢。
百姓想吃猪肉尚且如此不易,若想尽情享受东坡肉这等人间美味,更是要下大功夫。
东坡肉功夫全在火候。先用猛火攻,大滚几开,即加作料,用微火慢炖,汤汁略起小泡即可。论猪肉法,云须忌水,不得已时可以浓茶烈酒代之。完全不加水是不行的,会焦糊粘锅,但水不能多。要加大量黄酒。
我曾根据食谱创作出一道加酒的猪肉烧,唤作:哈肥烧。
以切好片的猪肉,加入粗丝洋葱,2大勺酱油,1大勺哈尔滨啤酒,1大勺砂糖,最后加入生姜末,腌制10分钟。锅里放入热油,将洋葱以中火炒至透明。把腌制好的猪肉片放入炒锅,至猪肉变色,再加入腌汁,炒至洋葱变为棕色盛出即可。
如此做法猪肉富有嚼劲,口感十足;若能精吞细咽、慢慢品尝则更是口齿留香、欲罢不能。虽不如东坡肉这般入口即化,但也有不同的风味。
老师尝后倍加赞赏,与我言道:“如能日享此二肉,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老师对于吃喝,既喜欢追求极致,亦能接受简淡平易。也难怪,他曾与弟子讲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老师极为欢喜,忙叫夫人又多烧了几个菜,一谈就是好几个时辰,越谈越高兴!随后趁着兴致,他挥墨写下《黄州食肉别记》,洋洋洒洒地描述了哈肥烧和东坡肉的美谈,同时也抒发着他在黄州藐视祸难的乐观气魄。诗文流传出去后,引得北宋民间吃猪肉风气兴盛。
诗文流到朝廷,本就特别喜爱老师的神宗看到诗文深受感动,遂号召文武百官均食猪肉,并将哈肥烧和东坡肉加入御宴。随后,神宗颁布法令,让国家补贴以猪肉为生计的工作者及食客,一时间从御宴、家宴再到普通老百姓家中,猪肉开始铺张。
我迫不及待地想将消息告知于老师,从汴梁往黄州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便越走越深,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落花繁多。
我再度向前走去,想走到这片桃花林的尽头。
走了许久,走不动了,便躺在路边休憩。于是感慨了一声:“我再也找不到通向黄州的路了。”
突然一缕阳光射过脸颊,恍然大悟,此前的一切都是假象,是我的饥饿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