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毫米等降水线
打开中国地形图,你会看到一副奇特的画面,一边半湿润、一边半干旱;一边是森林、一边是草原;一边是农耕、一边是游牧;一边人口密集、一边人烟稀少……
为什么会有如此分明的环境差异呢?这与地理中的400毫米等降水线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大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也就意味着我国存在多种多样的气候,当然也就造成了各地区降水量的显著不同。总的来说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华南地区的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左右,长江流域可以达到1000毫米,而华北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到了西北内陆这个数值只有400毫米。
中国的这个400毫米等降水位于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 一线,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这一等降水线与大气环流以及地理地貌塑造的结果。
400毫米等降水线的移动
根据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看,历史上400毫米等降水线并不是固定的。根据我国学者丁仲礼等人于2015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国降雨带变化情况的论文。该论文通过分析黄土层的剖面,发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降雨带的变化情况。科学家通过对于泥土当中碳十四和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地区在两万年的时间内夏季降雨带至少向西北地区推进了300公里。
当等降水线向被移动时,北方游牧地区降雨量增加,游牧部落就有充足的牧草和水源放牧。这样游牧部落就能有充足的食物维持生存,有利于游牧部落的稳定,也降低了南下进犯农耕民族可能性。一旦400毫米等降水线南移,草原的干燥程度可能会增加,牧草减少,牲畜死亡率上升,从而严重威胁到游牧部落的生活。降水线北移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严重干旱,使游牧部落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困难。当游牧部落的生存困难,增加了南下进犯农耕民族的可能性。农耕民族抵抗游牧部落的侵扰采取了修筑长城,意图将游牧部落阻隔在长城以北。当长城难以阻挡游牧民族时,游牧与农耕民族就会发生战争。这就是为什么游牧民族总是进犯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很少进犯游牧文明的地理政治因素。
进入现代国家后,400毫米等降水线仍然影响着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建国后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解决了游牧与农耕的矛盾冲突。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农业的布局和发展仍然要参考400毫米的等降水线的地理条件。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工业农业的集中地,这些地方具备了工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但是气候会随着太阳的周期性活动、地球自转、人为因素等发生变化。现今全球气温变暖,等降水线的北移。河南千年不遇的暴雨和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洪水灾害,南方的旱灾等,都说明等降水线向北移动。往昔的五月基本上都是处于干旱或者半干旱状态,今年五月期间河南的降雨量远超过昔年的统计,也许这可能就是河南农业发展的气候新常态。顺天应命是古人传下来的生存智慧,当天发生改变时,人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今年中部地区小麦收割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系统对400毫米等降水线北移并没有做出系统有效的应对。面对气候变化,要保障国家在粮食领域的安全需要从官方到民间,从机械设备、交通运输与道路管理的调整与应对。只有确保收割各个环节的畅通,才能确保颗粒归仓。在当今中央高度关注粮食安全的政策氛围下,针对400毫米等降水线移动,必须形成系统性的保障方案,并确保有效实施。唯有如此,才能在粮食安全中不出现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