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酒杯能装下多少 “故事”?一顿饭局又会滋生多少 “猫腻”?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当下,违规吃喝看似是 “舌尖上的小事”,实则是侵蚀党风政风的 “大患”。大力纠治违规吃喝顽疾,筑牢作风建设思想防线和坚强屏障,必须拿出 “刀刃向内” 的决心,打好这场攻坚战。
别小看一顿饭,吃坏的是民心。翻开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不少干部的堕落轨迹都与违规吃喝脱不了干系。有人在酒桌上称兄道弟,把原则 “泡” 进了酒杯;有人借公务接待之名,将公款变成 “盘中餐”“杯中酒”。这些行为,不仅滋生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更让 “酒杯一端,原则放宽” 成了不良风气的写照。这些案例的背后,是公共资源的挥霍、政治生态的破坏,更是群众对干部信任的一点点流失。当干部在觥筹交错间 “沦陷”,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长此以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如何维系?
纠治违规吃喝,得靠 “组合拳”。治理违规吃喝,绝不能 “一阵风”。福建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厦门搭建 “智慧监督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发现违规吃喝线索;福州开展 “清风行动”,紧盯隐蔽会所、私人农庄等场所,揪出了一批顶风违纪干部。但这些还不够,必须打出 “监督 + 查处 + 制度” 的组合拳。一方面,要织密监督网络,除了传统的明察暗访,更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违规吃喝行为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对顶风违纪者要敢于 “亮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 “查处一案、警示一片” 的震慑效应。同时,要扎紧制度笼子,细化公务接待标准,明确纪律红线,让干部们知道 “什么饭能吃,什么饭碰不得”。
思想防线松一寸,行为就会偏一尺。纠治违规吃喝,既要 “治标”,更要 “治本”。从 “古田会议精神” 学习传承到 “清廉福建” 建设,都在坚持不懈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还要在教育形式上多下功夫,不仅要组织干部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还要开展 “廉洁家风进万家” 活动,让干部家属成为抵制违规吃喝的 “廉内助”;更要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新风尚,让 “光盘行动”“理性消费” 成为社会共识,让违规吃喝失去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