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直把杰克·特劳特当成是自己人生的一位导师,看完了所有能在中国找到的有关他的文字。
2017年6月5日,杰克·特劳特死于家中,享年82岁。
当看到特劳特死于家中的消息时,有点难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以他对世界的影响,若生在中国,很有可能被国家保护起来,会活得更长。对比我崇拜的另一个智慧老人查理·芒格,如今都93岁了,依然才思敏捷,管理着庞大的财富,活跃在投资圈,真有点为特劳特的“过早”辞世深感惋惜!
本以为以特劳特在营销圈的巨大影响力,他的辞世,必将引发一番媒体炒作,可是,过了好几天了,媒体关于特劳特辞世的反应都很平静,并无多少关于特劳特的介绍。看来,要么特劳特还是个小众人物,炒作他并不能为媒体吸引到多少眼球;要么媒体的热情都倾注在高考上,无暇顾及特劳特的辞世;要么二者兼有。
关于特劳特,了解他的中国人还不是太多。会不会是因为特劳特的思想太具有实用价值了,让已接触到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反而更愿意遮着掖着呢?
1969年,特劳特在美国的《工业营销》杂志上发表了《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一文,讲述心智原理与定位知识,这是他第一次提出“定位”的观点,并在后来的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该理论。
1981年,特劳特和他的合伙人里斯合著了《定位》一书,阐述“定位”观念的产生,剖析仅靠“满足需求”是无法赢得顾客的原因,给出如何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的定位之道。该书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被尊称为是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与广告学的著作。
《定位》一书,在国内也有出版社干脆就译做《商战》的,教人怎么打败竞争对手。
“定位”一词,看上去很专业,有些“高冷”,以为离我们很远,其实也是近在眼前的,只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它时并不知道那就叫做“定位”。
比如,我最近很烦,看谁都想发火!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自己现状的定位。我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这是对自己言行性格的定位。
如果不懂得定位知识,就有可能让自己在上述的定位中走不出来,既苦了自己,也苦了身边的人。
如果懂得定位知识,只要对上述定位稍做调整,看上去没什么大的区别,但无形的收益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比如,把“我最近很烦,看谁都想发火”,调整成“尽管我最近很烦,看谁都想发火,但还是可以努力自我平息下来”。前者那样定位,就把自己发火的责任推给了“烦”,而不用承担自我责任一样;后者那样定位,承认自己烦得见谁都想发火,但强调的还是可以自我努力平息它。
比如,把“我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调整成“即使我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也有办法去改善它”。前者那样定位,很负面很刻板,没有弹性,有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后者那样定位,就强调了自己的某种掌控性,鼓励自己去改善。
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是语言的艺术,了解并掌握它,肯定有助于个人的成功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