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想先叨逼叨两句,不喜欢的可以略过
隔了有差不多一个星期没有更新,但这段时间我没有偷懒,而是在看电影。毕竟作为一个大二在读的戏文专业学生,我的豆瓣标记阅片量仅有一千三百多,真心超级羞愧,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在没有急于写推送,而是恢复了以前的看片节奏想要沉淀一下。
其实前段时间挺迷惘的,因为总觉得写东西很累又没人看,还牺牲了平时学专业看书看电影的时间。我一个人支持着一个关注量仅为两位数的公众号,难免力不足心。
最近确定了一下,以后公众号打算就走两个路线:
一条是干货线,我尽量用最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的文字来输出关于电影史、电影理论、视听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想要学习如何欣赏电影的人入门;
另一条路线就是评鉴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电影,讲真,我的口味其实蛮独特的,今天刚刚在豆瓣建了一个私人豆列,发现自己选的电影都……很特别。
每周我都会去电影院,热映的院线电影或者出资源的新片我会考虑做图文,或者可能仅仅在公众号发语音简评,这个看情况。
好了废话到这里,进入今天的内容。
今天不想做干货,想介绍一部新浪潮时期的图片电影——《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特瑞.吉列姆的《十二只猴子》,这片子我初中第一次看的时候可以说是惊为天人,看完后当机立断奉为神作。这种玩祖父悖论的概念科幻片一向深得我心,其肃杀的风格、宿命的结局,说实在话对我幼小的心灵(手动黑人问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包括前几年因 “go fuck yourself” 而大火的《前目的地》,初看之时也尤为喜欢。
然而,当我看到《堤》时,瞬间脑袋一片空白。我得说,主体故事方面《十二只猴子》跟这片子几乎一毛一样,但是《堤》作为一部1962年法国新浪潮的30分钟短片,其表现形式、故事张力和风格基调,都比《十二只猴子》更为前卫且高级。
《堤》的故事背景被设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过后,遍地废墟,人口骤减,末世荒凉。
在极少数幸存的人类中,男主角由于童年时总是梦见一个陌生男性的死亡,被选出成为时间旅行的实验品。
实验中,他穿越到核战爆发前的过去,也就是他的童年时代。在那时,他遇见了一个女人,并逐渐爱上了她
后来,科学家越来越精确的操作,使得这项实验接近尾声,他被传送到了躲过末世浩劫的未来。
在未来,他遇见了能够帮助他的未来人,回到现实后,他知道自己的任务马上就完成了,他被转移到另一间监狱,静静地等待被消除记忆。躺在监狱床上,他忽然看到了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类邀请他去到未来,可相比安全的未来,他却请求回到自己童年时的过去,因为那个女人还在等他。
回到过去,在停机坪的观景台上,他看到那个女人。他向她跑去,却猛然看见监狱中给自己做实验的那个科学家跟了过来。他中弹倒下,而一旁跟父母在一起的童年的他则目睹了这一死亡。
故事在这里就戛然而止,在这个悲剧的宿命里,一切都早已注定。
看过《十二只猴子》的观众会发现,二者的故事是如出一辙的。然而,相比与《十二只猴子》的荒诞与癫狂,本作显得尤为冷静肃杀。
故事的背景被设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后,而对应《堤》诞生的1962年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时期,因此,三战作为当时一个令人忧心的设想,相比《十二只猴子》的末世大瘟疫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而最为独特的是,本片采用了幻灯片式的图片电影,用静止的影像配以清冷淡漠的旁白,讲述了这个关于时间、记忆与爱的故事。图片式的演进,某种意义上是模拟了人类对往日记忆的重现,是一个断断续续、模糊而清晰的过程。令人惊叹的是,尽管运用静止的照片和黑白的影像,本片的剪辑洗练流畅,镜头运用也无比娴熟,整体表现力和动态感是超越了外在形式的存在。
本片的导演是法国新浪潮时期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马克,当然他也必须是特列姆《十二只猴子》的署名编剧之一。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克里斯.马克不仅仅是左岸派领导性地位的导演,还精通哲学、文学、音乐等等,参加过地下反抗军,入伍了美军跳伞部队,创作精力充沛,除了报纸上发表政论、游记、翻译、小说等等之外,还和巴赞一块儿在《电影手册》上写影评。
当然,虽然跟巴赞也混过一段时间,但《堤》是典型的左岸派作品(毕竟特吕弗拍《四百击》的时候巴赞已经去世了)。
不同于取材于个人体验并带有新浪漫主义色彩的“新浪潮”,左岸派的电影更加知性、稳重,并与文学密切相关。左岸的导演和剧作家,多从战争的浩劫所带来的后果、原子弹的威胁和世上荒谬绝伦的事情中去寻找灵感,左岸派的题材围绕着两个纲:
一是表现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
二是对人的潜意识等精神世界加以探索。
这两大题材相互交错,成为所有这类电影的脉络。
《堤》正是这两大题材的交织。它一方面冷静地体现了核战争的残酷和恐惧,一方面更是在探索时间关系和人的记忆。这个模式同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几乎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的,但是两部电影各自有其明确的个人色彩,《堤》远没有《广岛之恋》那么温柔。
其实这部影片没有太多说的,直接去看就好了。我没办法用既定的电影规则来要求它,因为本质上它是具有先锋探索意味的cult片,是一部文学性大于电影性的电影。短短28分钟犹如一曲抒情诗,但读诗的人却从没有饱含深情,甚至夹杂了过分的理性。
从个人的角度,我认为这种理性是极美的。《十二只猴子》太过于癫狂,因此回过头再看《堤》的理性美感和最后宿命性的悲剧更加具有表现力。这种洗练和张力真不是一般功夫。
所以《堤》入选了《电影手册》评选的世上最美的100部电影并位列47哇~
好了,今天偷懒先写这么多,我要去复习生物进化了……想我一个可耐的艺术生明天要考生物还是闭卷,虽然高中学理科但还是蜜汁心虚……
哦对对对,感兴趣的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 堤 拿百度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