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里,自然是最熟悉不过的。
一个形象的说法,说同里就像是一座“后花园”,当然是自家的后花园,对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的。贵客上门,自然也要把客人引到花园里,说是显摆吧,有点俗气,但总归是很受用客人的称赞,那种小小的得意和满足是掩饰不住的。但我更喜欢用另一种比喻,把同里比作“外婆家”,这其中的奥妙是难以完全言说的,只有身临其境才深有体会,虽说不完全是自家的,但想去就可以去,去了还不受任何的拘束,还可以受到格外的恩宠,比自家人还要散漫自在。
对我来说,同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除非有贵客来,我才会正儿八经带他们到同里去,先进退思园,再去走三桥,三堂也是必去的,有时间还会到南园茶馆去喝杯茶,或者到罗星洲去听听钟声,如果是北方来的朋友,我一定要推荐他们去坐坐船,听船娘唱一曲江南水乡的小调,反正,门票上印着的景点,是一个也不会漏的,小桥、流水、人家,在一个一个的景点中,让远方的宾客认识旧时的江南,醇正的水乡。
我想,我对同里的熟,就体现在对景点的过往和现在的熟悉上,有时,为了显得对客人的尊重,会请一个导游讲解,但私下里,我常跟导游讲,不如让我来讲解,说不定讲得不会比你们专业的差,至少我的讲解是纯粹的讲解,是有针对性的讲解,不需要像背书似的一字不差。
如果不是陪客,我喜欢在晚上到同里去,夜游古镇,才是游玩的最高境界。暮色降临,小镇就沉静下来了,不再像白天,到处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到处是川流不息的声音。石板铺成的街道、小巷,才又回归了本真。夜饭时间已过,大多数的店铺已经打烊,大部分的小巷灯火阑珊,这个时候,正适合在街上走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听得见叩击石板的脚步声,看得见影影绰绰的夜行人,越是黑暗的地方,越是有熟悉的气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古镇,就是这样空寂静谧的。偶尔地,经过一扇半开着的门,还是如豆的灯火,还是家常的声音。穿行在这样的空间里,仿佛回到了过去,这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难以想象的。
天天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人,日日离不开案牍劳形的人,是需要改变一下环境,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找回一些丢失的记忆,同里,无疑是个好地方。
但这几年,我去同里的次数有点少了。忙是一个因素,诱惑太多也是一个因素。因为去得少了,竟生了一丝陌生的感觉。那天,朋友请我去看演出,水墨同里,在这之前,我不太知道还有这么一台节目,更不知道可以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唯美的爱情故事,因为,这个发生在同里的爱情故事,在我的印象里是停留在评弹中的,小时候最爱听的就是小姐下楼这一段,说书先生一个关子接着一个关子,把听众的胃口吊得高高的,现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有点出乎意料的惊喜。
朋友讲,同里与时俱进,在讲故事了。如果不是朋友介绍,我还真的有些不着边际。
他说,同里,自然有故事,我也说,同里,自然有故事。当然,我们两个人说的并不完全是同一回事。我还是停留在同里的历史上,对曾经的风流人物、风云往事念念不忘,而朋友讲的,园林雅事、乡野趣事、舌尖妙事、水乡韵事、良辰美事,一听,都是新东西。按朋友的说法,是在保留原有特色的根基上,注入新鲜血液,以适应不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欣赏品味、消费习惯的人群。
我突然想起来了,就在古镇的入口处,现在就多了个贴水而筑的暮湾尚休闲街区,一溜的酒吧茶室歌榭。入夜,华灯初上,波光潋滟,给人一种迷离和恍惚的感觉,传统又时尚,遥远又亲切。这样的场所,该是年轻人的最爱,也是古镇生命中的鲜活元素。
还有一次,也是夜游,突然就转入了退思园后面的小弄堂,只记得这里是丽则女校的旧址,印象中一直是庭院深深的,难得有人光顾,即使象我这样的熟悉同里的人,也难得到这条小巷里来。那天好奇,踩着昏黄的路灯,沿着小巷一路前行,突然发现前面豁然开朗,路边是装饰一新的民宿客栈,风格典雅,又不失时尚。这才想起,刚才在古镇的小巷穿行,类似的精品民宿,早就冒出来好多,风格有点类似,但有各有特性,各有所长,就是连名称,也更加讨人欢喜,这是乎又变成了另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就很有意思了,古老的同里,好像在悄悄转变,在古老里加入了时尚的元素,时尚里又不失古老的风范,两者正在慢慢地融合,变得让人既觉得陌生,又觉得熟悉。其实,这样的同里,才是发展中的同里,变化中的同里,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让人心生欢喜。行笔至此,正好看到央视《记住乡愁》聚焦古镇同里的那一期节目,说同里在发展过程中取舍有度、进退有法,这是一种大智慧。说出了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也是一种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