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且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众多自媒体人都面临着公众号阅读量每况愈下的窘境,10W+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而各种教人炮制10W+的教程也层出不穷。
想整出10W+的第一步就是去研究别人家的10W+,出门左拐到新榜或搜狗微信上看下,就会发现不论10W+爆文,亦或是白百何、罗尔或凤姐这类比无数个10W+还要火得火的事件,都有一个共性:都给讲了个好故事。
好故事自带传播属性
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干到掉渣的干货,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先马克一下收藏起来先,慢慢看。而当你刷到一条关于某某明星的爆料后,你还会马克吗,当然先看了再说,看完后觉得猛料的话二话不说就给分享出去了。后者无疑比前者更能引起你的阅读兴趣和分享欲望。
再比如,同样一篇香味扑鼻的浓鸡汤,一个就尽是摆道理铺数据做分析,另一个就是用精美的故事给包装起来再呈给你,无疑前者更加干货接地气,但实际上后者更加符合看客们的胃口。不服?出门右拐去翻下各家的爆款鸡汤,看下有多少篇是不自带故事光环的?
再再比如,先前火得一塌糊涂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实则开播后收视率并不理想,一直提不上去,直到后来杨幂同学发了条微博调侃素素跳诛仙台,引来一大片吃瓜群众围观,收视率才峰回路转直线飙升,对比起片方动不动就扔出一张我们破亿啦,破十个亿啦这类自卖自夸的实则nobody care的内容,我幂终于靠一己之力拯救了四海八荒。
你破几亿关我何事?用户不会因为你破多少个亿就肯买单,但会因为一个有趣的内容就路转粉,而这内容不就是吸引你打动你的故事情节吗。如今也火得不要不要的人民的名义也没有做啥大动作的宣传,为啥就突然火起来了呢,不还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用户对干瘪的数据不敏感,只对其中的具体故事情节敏感,而具体的故事必须要依托于人物来呈现。
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发的稿子亦是如此,若是以典型的行业报道写文,通篇写的中心就是公司产品的商业模式,字里行间充斥着行业专业术语,知道公司产品及对其感兴趣的可能会扫一眼,但无法做到大众传播得到更大范围的影响,也就无法触及到更多的潜在目标用户群。
想要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得要写故事而非「新闻稿」,贴一个例子:GQ中国写的一篇关于YY红人MC天佑的文章,通过剖析MC天佑背后的故事在无形中给YY打了广告,而对于YY很多的潜在主播用户,有关YY融资几个亿的新闻和这个故事相比,谁的吸引力更大真有人会完整看完这什么融资新闻的吗?融资新闻相对这故事来说,并没有内容共性,即你说的这事与我无关,人总是会优先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缺少内容共性的内容用户都懒得点开。
总结:不同的内容类型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只有故事类型的内容才有成为爆文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