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放
我曾多次因公前往省城太原,退休后,太原更成了我的常住之地。闲暇时,我总爱四处游历,或登山揽胜,或漫步公园,或探寻名胜古迹。而游览山西督军府,虽一直萦绕心头,却始终未能成行。直至那日,女儿的提议,终于让我如愿以偿。
山西督军府旧址,坐落于太原老城的核心,恰处府西街与解放路的交汇处,位于老城的中轴线上。此地正南、正北分别是古城的大南门与大北门,两城门相距不过3公里有余,而老城东西方向也仅有三条主街道,由此可见,太原解放前夕的内城面积颇为狭小。
从府西街地铁D口走出,一座庄重古朴的红色门楼便赫然立于东北角,这便是山西督军府旧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此后,这里便成为山西军政府的办公之所。1916年,黎元洪大总统将各省军务长官改称为督军,阎锡山任督军后,此地正式得名“督军府”。如今,它又化身晋商博物院,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战火的淬炼,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变迁。
这里历经血雨腥风、岁月沧桑,朝代更替,是三晋历史的书写者与见证者。北宋以前最早建有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改为一代名将潘美帅府,此后也一直是州治、府治所在地。明清两朝均是山西巡抚衙门;民国时期始成为山西军事和政治的核心枢纽,即督军府。
阎锡山在此主政长达38年,发号施令,掌控一方;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曾与阎锡山在此会谈;太原解放后,徐向前等中共领导也曾在督军府2、3号楼办公;此后,山西省人民政府及省委办公室也设在此处。这里留下了共和国一代伟人为革命事业奔波的身影,闪耀着红色的光辉足迹。
督军府内,古今名人题写的匾额、对联比比皆是。仪门楹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以及“渊谊堂”门额石匾上的“天下为公”,皆出自国父孙中山先生之手。仪门匾额“鑑往惕来”,则由辛亥革命山西元老赵戴文题写。“自省堂”三字及匾额内容“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所书。东花园“勤远楼”上的横匾,落款是朱熹;月亮门的“梅山”二字,由曾任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题写。此外,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郑板桥、曾国荃、纪晓岚、翁同龢等名人的对联或匾额,也在此汇聚一堂。这些古今书法墨宝,为沉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督军府更添熠熠光彩。
踏入督军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民国风格的门楼,它由清代巡抚衙门改建而来。飞檐斗拱间,黄绿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光芒。门楼的木雕、彩绘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工匠的精湛技艺,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重檐歇山顶与砖木结构完美融合,每层房檐周围装饰的垂莲柱花罩,尽显中西建筑美学交融之妙。
穿过门楼,便来到仪门。仪门又称“二门”,是清代山西巡抚衙门的第二重门,取“有仪可象”之意。其墙壁由众多带有“陆军”字样的旧砖垒砌而成,别具一格。加之孙中山及赵戴文的题匾书联,置身其中,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扑面而来,令人心生敬畏。
过了仪门,一座呈凹字形的建筑——“渊谊堂”便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二层砖木混合建筑,风格独特,兼具中西之长。它的前身是山西巡抚衙门大堂,曾是巡抚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迎接圣旨和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1932年,原建筑被拆除重建,中门上方“天下为公”的石匾,正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走进堂内,木制隔断上绘有“福”“禄”“寿”三星和“米芾拜石”等图案,并题有“民国二十一年阴阳合璧”字样,古色古香,韵味悠长。
继续向北前行,便来到2号楼和3号楼。这里原是山西巡抚衙门的穿堂与二堂,民国时期改建为办公楼。两栋楼均设有地下室,且相互连通。解放太原时,阎锡山的高级将领孙楚、王靖国等人曾藏身于此,最终被解放军俘虏。如今,楼内陈列着众多历史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2、3楼之后是原内署院,这里曾是巡抚内宅,又称“三堂”,是典型的山西府衙建筑规制,也是明清巡抚及其家眷的居住之所。辛亥革命时,山西最后一任巡抚陆钟琦在此被革命军枪杀。民国时期,此地自然成为阎锡山的内宅,宅旁建有东西花园,东花园中的内北厅,又称九间房,是阎锡山办公起居的地方。如今,这里被辟为“汇通天下”展厅,生动展示着明清晋商的奋斗历程与昔日辉煌。
再往北,一栋风格独特的苏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1954年建成的省政府办公大楼。宽大的枣红色木扶手、水磨石地面,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楼内的“万里茶道”展厅,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向游人娓娓道来几代晋商在万里茶道上的艰辛与辉煌故事。
随后,我们来到“御书楼”前。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二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门窗雕花精致细腻,尽显清代建筑工艺之美。门楣上,清代书法家吴熙载所题篆书匾“读书养气”苍劲有力;大门上方匾额“诗书处世”及楹联“放眼青山摩诘画,荡胸沧海少陵诗”,出自纪晓岚之手。而御书楼内“万卷藏书”的题字,至今仍无人知晓其作者。这里曾是珍藏皇帝御旨、批文和重要文书的地方,民国时改建为图书档案室,建国后又成为省政府图书资料室。如今,楼内藏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出版的古籍善本1.2万余册,近4万卷,涵盖经史子集和三晋名家大作,是研究明清至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宝库。
御书楼北侧,是中西合璧的“自省堂”,又称“梅山会议厅”,曾是阎锡山办公、议事、开会的场所。外墙上一溜醒目的“中”字,彰显着阎锡山的政治哲学与处世之道。
最后,我参观了临街耳楼的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山西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每一个展区都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走出督军府,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建筑群,不仅是山西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一砖一瓦、一梁一柱,皆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基因。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交融,让人在惊叹之余,更对先辈的智慧心生钦佩,也让我们对过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游历完山西督军府,我对此言深有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