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越来越相信这样的一段话:在爱情中,真的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爱与不爱;在生活中,真的也没有必然的对与错,有的只是选择的不同。
当看到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时,当接触到的文化理念越来越广时,当交往的人群越来越复杂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多元价值观下的人群差异,可能,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是思维理念的不同、是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前两天,我发起了一个话题讨论:你会给地铁里那个下跪的小女孩投去1块钱吗?这个话题,所讨论的是一个蛮陈旧但却一直热络的社会现象:地铁乞讨。
自古至今,乞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屡见不鲜。街头、地铁站、小城市、大城市……乞讨,永远都不曾褪下社会生活的大舞台。
02
话题的起因是我在地铁里遭遇十岁小女孩的“下跪乞讨”。那一刹,我的内心是纠结且复杂的。一方面,是恻隐之心的同情;另一方面,是理性思考下的惋惜。
当那个女孩在地铁里乞讨时,我本想投去一些零钱的。可就在那个女孩跪在我面前的那一刹,我着实被吓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被下跪”,我很惊慌失措。最后,我选择了在眼神上逃避、在行动上拒绝,假装没有看到、没有“被下跪”。
话题出来后,后台的读者都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态度。如我所料,在留言里,有极为感性、善良的同情;也有极为理性客观地分析。
读者阿润说:对这种明显靠乞讨为生的人,为什么要给呢?他们一天可以不劳而获至少5000以上,你才挣多少钱。善心是留给善良的人,不是留给骗人的人。
不能说阿润的观点偏激,但的确也不能排除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
和阿润选择差不多的,还有读者Aftertime所说的:狼来了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了。大家都不想再做好心又被耍的村民,然后所有的耐心和爱心全被消磨殆尽。我们不是不愿意相信这世间的善良与美好。只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无奈和欺骗。但是,更多的人仍然愿意为孩子点一盏灯。
还有,读者郑佳欣说道:不给。因为这世道的公平绝不会倾向放弃治疗的人身上。
诚然,这些留言辛辣地戳中了“乞讨行骗”的这一丑陋事实。我不敢说那个地铁上下跪乞讨的小女孩一定就是骗子,但我坚信:这样美好的年纪,不应该有着掌心向上、下跪乞讨的经历。
03
在三观仍未成熟的孩童时代,当她在一次又一次地下跪中利用陌生人的同情心赚得盆钵满体时,上学和劳动就会对她失去吸引力。这时,路人的施舍便纵容了那个女孩不劳而获的懒惰之心。
当我看到地铁上的小女孩在下跪的那一瞬间,理性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的慈善都是公益》。
林采宜老师在文中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林老师说,她前年去西藏,在大昭寺附近和八廓街,经常看到一些很小的藏族小孩,眼巴巴地看着游客,等待着施舍。陪行的僧人告诉她,自从拉萨的旅游业繁荣后,学校的失学率大大提高。
因为许多游客在旅途中看到那些衣着破旧、面带饥色的藏童时,总是不忍心,经常顺手给孩子一元两元钱。然而,当孩子把这些钱捧回家时,家长发现,送孩子去上学,还不如让他们直接站在路边去乞讨。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叫回家,弃学行乞。
这个案例对我的冲击还是蛮大的。就像林老师所言:善良是人性,懒惰和贪婪也是人性。在孩子的心性仍未成熟的时候,游客善良的施舍只会增长出孩子不劳而获的认知。当无知的仁慈助长了贪婪的社会现象时,那就是慈善与爱被扭曲的表现。
04
当然,社会的包罗万象从来就不是我们个体能轻易窥破的。恰如一个读者说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会给一元钱吧。
是啊,或许,那个小女孩真的没有骗人、真的是家有困境。那么,哪怕是一元钱,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帮助,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或许,就拯救了那个小女孩呢。
就像夏叔说的:会的,为自己,也未将来自己的孩子积德。我相信我每做一点,我的孩子就会好一点。将来我也会这样告诉她,好好去爱这个世界。
而如夏叔这样善良的人,真的还是很、蛮多的。就如读者金帛所言:我会给的。人间尚有温情在,不论真假。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选择善意即是选择天性,万物之始,无一不善。
看到这样的留言时,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善意与关爱。对于很多感性又善良的人而言,始终坚信的是“施比受更有福”,帮助别人,可能不会让我更富有、更有名。但,我的底心,却是快乐而丰盈的。
就像我从前看过的一则泰国广告片——《无名英雄》中倡导的理念一样。帮助别人,收获到的是这个世界的善意与爱。
这则广告片,我曾看了一次又一次。每看一次,内心的触动都是蛮大的。除了对泰国人寿的这则广告创意佩服得五体投地外,我更是被片中的善意与温柔所深深感动。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多一点善意、多一份爱的良性循环。
05
但是,我们不能保证的是:所有的善意都会被温柔以待,所有的付出都会形成一股善良的社会思潮。
恰如:我们不能保证生活中的每一次施舍都能换来像片中的那个女孩一样,可以重返课堂。可能,现实往往是像那些藏童一样,弃学行乞了。
我很赞同王小波的一个观点:说到吃苦、牺牲,我认为它是负面的事件。吃苦必须是有收益,牺牲必须有代价。
我想,施舍也应同样如此:施舍必须要有回报,帮助他人也必须要有回报。就像片中那个受施的女孩一样,背上书包、走进课堂。受施者生存现状的良性改变和自身的自尊自爱,便是对施舍者最温柔的回报。
我的施舍,必须要有回报。但是,我要求的回报并不是你对我的感恩戴德,而是你生存现状的改良和自身的自尊自爱,还有,掌心朝下,努力生活,将这份善意传承下去。
我是独舞,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