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进行了《空气有质量吗》和《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两课的教学内容。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之后在引导孩子去探究一袋空气的质量。
《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是定性的认识,知道空气有质量就可以;《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更偏向定量的认识,要用身边的物品去称量空气的质量,用数据表示。针对空气有没有质量这一问题,有的孩子认为没有,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有的小朋友又认为空气是有质量,只是比较轻。这两节课利用简易天平通过实验探究让孩子们清晰的感知空气的质量,知道空气有质量,可以用一些常见的物质来表述空气的质量。
这两课使用的简易天平,孩子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所接触,知道天平一开始要调平,然后才能开始测量。《空气有质量吗》一课,在课前称量了一下皮球,发现皮球实在太重,因此调整了实验器材,利用气球进行实验。我先是通过演示实验利用天平称量气球、木块的质量,然后提出本课空气有质量吗?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在这一课我没有强调要打多少筒空气,只要孩子们打入空气之后发现空气有质量即可。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一课则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孩子们知道了空气有质量,那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一袋空气有多重呢?这时候学生不知道这袋空气到底是多少,有多重。然后在进行本课第一个实验:10筒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我选择用绿豆、回形针、泡沫球(教材上的乒乓球没有使用,它本身也有空气)来进行称量,将数据记录下来。接着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你能预测一下老师带来的这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吗?孩子进行有依据的推测,推测之后我在告诉孩子们这一袋空气是20筒,我们在通过演示实验用多种物品称量空气,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发现一定的规律。再提出如果是100筒空气,它的质量是几颗绿豆、几个回形针、几个泡沫球?我们需要称量吗?孩子们就提到依据前面称量的结果进行数学运算就能得出结论了。最后进行研讨:比较这袋空气和同它质量相当的物品,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候孩子们更能清晰的认识到空气有质量,质量比较轻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