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相信很多人归类于兵法,继而想到孙子、孙膑。
但不尽然,三十六计一部兵法奇书,与《孙子兵法》合称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学的双壁。
它是一本先有实践,后归纳成书。最早可能来自南朝,即公元400年左右,比起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50年的《孙子兵法》相比晚了近1000年左右。
三十六计,每一计名都是耳熟能详。比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等等。但仅听计名不知背后的故事,犹如有陈年好酒却没有下酒物一般顿然失味,今天就介绍几个计名背后的故事,过一番酣畅淋漓的感觉。
第一计:借刀杀人
什么样的人最易中招?——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之人
战例:三国时,孔融向曹操荐举名士祢衡,祢衡却公开批评辱骂曹操。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个人,非常无礼。今天我要杀他,和杀只麻雀老鼠有什么区别?只是他有奇异之才,远近闻名,我今天杀了他,会被天下人认为我不能容人。”于是,曹操没有杀祢衡,而是把祢衡送到刘表那里。祢衡来到刘表处,仍是一如既往地公开批评刘表。刘表非常恼火,但因为祢衡是当时的名士,也不敢杀他,怕担容不得人的骂名,于是刘表把祢衡送到自己的部将黄祖那里。祢衡来到黄祖处,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秉性,在公开场合辱骂批评黄祖。黄祖是一介武夫,哪里容得下被人辱骂批评,一怒之下就把祢衡杀了。
第二计:暗渡陈仓
什么样的人容易中招?——大意之人,未能明白对方雄心壮志之人。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地"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
与刘邦的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
第三计:笑里藏刀
什么样的人容易中招?——自大、瞧不起年青人的人。问题有多严重是?关羽因此大意失荆州。
战例: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一直有夺取荆州的想法。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的青年将领陆逊驻守陆口。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陆逊于陆口到任后,便写信向关羽示弱,说自己一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看信后,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去攻打曹操的部队。陆逊暗地里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关羽大意失荆州,终败走麦城。
第四计:抛砖引玉
什么人容易中招?——养成习惯的人,有强迫症的人。
战例:这一计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前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
第五计:假道伐虢
什么人容易中招?——贪小便宜之人
战例:春秋时期,各地的诸侯势力有强有弱,这其中晋国的势力较强。晋国想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地盘,于是瞄准了虞国和虢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小国,地理位置邻近,两国关系也很好。晋国如攻打虞国,虢国肯定会出兵救援;晋国若攻打虢国,虞国肯定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离间他们。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献公非常舍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是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虢,再灭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您手中了吗?”晋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说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不听。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将里克这时装病声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火起,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第六计:上屋抽梯
想不到这个是李世民通过设计逼自已父亲造反的案例。连自已的父亲都能算计,真不愧是当时霸主。
战例: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穷兵黩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隋炀帝的作为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各地纷纷起兵造反。在战乱纷起的时候,李世民预感到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便策动自己的父亲,当时的唐国公李渊起兵反隋,号令天下。然而,李渊不但不同意,甚至要把李世民抓起来交给官府治罪。李世民经过苦思冥想,利用隋炀帝对李渊心存疑忌的机会,采取上屋抽梯的办法,逼迫李渊造反。
李世民有个心腹叫裴寂,专门负责管理隋炀帝的离宫。有一次,裴寂故意派离宫中的嫔妃去侍奉李渊。按隋朝的法律,这是大逆不道之罪。这件事使李渊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又有一次,裴寂在宴席上,佯装喝醉,把李渊父子准备谋反之事说了出来,这使李渊十分害怕。于是李世民乘机劝李渊:“事已如此,如不起兵,皇上饶不了我们,起兵不仅可以自保,而且有可能夺取天下。”李渊感到没有退路,终于同意率众反叛。
在这里,李世民通过种种安排,促使李渊“上屋”。李渊知道,无论是“淫乱后宫”,还是“蓄意谋反”,都会招来灭族之罪。下楼的“梯子”被抽掉了,李渊处于有进无退的境地,最后不得不起兵造反。
第七计:连环计
把计谋用到了动物身上。不论如何,有效就行。
战例:宋代时,宋金两国连年交战。一次,宋大将毕再遇率军与金兵交战。当时,金兵士气旺盛,占有明显优势。
毕再遇命令部队不得与敌正面交锋,采用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这样退退进进,打打停停,令金兵疲惫不堪。到夜晚时,毕再遇又命令士兵准备了许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将这些黑豆撒在阵地上。然后,又突然袭击金兵。金兵应战时,毕再遇又命军队全部败退。金兵以为宋军败局已定,就下令追击,但金兵的马闻到香喷喷的黑豆的味道,就吃起了黑豆,不肯前进了。金兵赶不动马,在黑夜中一时没了主意,显得十分混乱。毕再遇这时调集全部部队,突然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金兵人仰马翻,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