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413

2025-8-20 四百一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语音整理

本章既可视为孔子的为政之道,也可看作其处世智慧。孔子在为人处事上极具理性,尤其在举荐人才方面,强调注重实际表现,既不会因某人言辞动听便加以提拔,也不会因某人存在缺点就否定其有益的建言。

我们来看文本。“君子不以言举人”,此处的“君子”指掌握选拔人才权力的诸侯、卿大夫。“举”即推举、提拔之意。这句话明确指出,君子不会仅凭一个人能说会道就予以擢升,否则便过于草率了。

《礼记》有云:“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这指出了选拔贤才的三条标准:德行、事功(实际功绩)、言辞。理想的人才当然是三者兼备。若难以兼得,则“以德进”(凭德行)和“以事举”(凭功绩)更为可靠,因其基于事实。而“以言扬”(凭言辞)则存在风险,如赵括熟读兵书却无实战经验,终致长平惨败、赵国衰亡,这便是“以言举人”导致恶果的明证。

在强调“不以言举人”的同时,孔子也提出“不以人废言”。意指即便对某人有成见,也不应忽视其有价值的言论。《尚书》中记载了考核官员的方法:“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这类似于后世的述职制度:官员需陈述其政绩,有价值的建言将被采纳推广;政绩卓著者,则赏赐车服以彰其功。可见,有效表达即“言”本身确有其重要性。

综上,孔子在人才选拔的总原则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一原则至今仍是官员选拔与考核的重要准则。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孔子自身在实践上已臻完美。如《公冶长篇》所载宰予之事,孔子曾坦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表明孔子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其识人之道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