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人都有体会,越是读书多体会越深,事实上读书就是生活的象征,反过来说,热爱生活本身就是阅读体验人生这本大书。
坐车与人聊天,见我书本上画线很多,说起自己看法,某喜欢写诗歌朋友看书从来不划线,某优秀学生也是课本一直干干净净。我问她如何看书呢?回答现在看的不多,觉得看书成了奢侈品。
的确,现在看书真的不容易,我自己深有体会,好容易决心要看几本书,总是拖延再拖延,翻看几页放在那里。也许正是如此,看书时就不由得拿起笔,把自以为是的关键词划上横线,甚至批注要点,作为痕迹算是“到此一游”。
这可以解释我为何喜欢看书乱画的习惯,好容易看了一点总得留点痕迹。
她说起家人喜欢买书看书,估计买了八万多元的书籍,甚至放在租来的房子里,我笑言别是“金屋藏娇”,回答只有“金屋藏书”。我知道这位很厉害,买了这么多的书,自然看的也快,就算至少看过一半也是了不得的事,比较起来我真是汗颜。
对于我此类不愿看书,看书龟速的人,倒也有自己看书的一点体会,那就是不贪多,只求精。既然不能博览群书,那就把一本好书努力做到浏览、精读、反复读。所谓好书,就是手头有的基础知识书籍以及经典书籍。
通俗地说,就是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一百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绉。”
如何读好一本书,其实早就有答案,美国人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经典,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一定收益极大。
从个人有限的读书经历看,有几点体会:
首先确定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喜欢心理学书籍,通过了解请教学习,大概选择七八本足够。也不是要求全部精读,根据自己兴趣大概选择两三本,其他作为工具书会查阅即可。
其次保持“三基”理念,即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阅读不是目的是手段,通过阅读提升知识、理论与能力,知识是零散珍珠,理论是归纳体系,技能则是用于实践方式。
第三目标分解法保证阅读进度。经典好书不会简单易懂,一般要高于目前阅读者水平,而且因为自成体系不会太薄,这就要求阅读有耐心,为此可以设定每天阅读一定量作为目标,比如在读的一本500页书籍就设定每天10页,很少但能保证完成。
第四努力应用于生活中。功利心态读书没有问题,应用于实践的阅读才有动力读下去,屠龙术再好无用武之地也是白搭。读书但不迷信书,保持批判性思维理念,毕竟理论都是特性归纳出的共性,抽象而非具体,有其背景及使用条件。读书在于拓展思维,抛砖引玉。
第五尝试横联纵联与互联。任何知识理论不是死的,要互相联系,具体说就是懂得前后联系,左右联系,类比例子联系。哲学说世界是互相联系的,具体到阅读上每种书籍体系都是互通互联的,因为大道至简,不同的人都在用不同的理解说着相同的事。
读书每人都有体会,越是读书多体会越深,事实上读书就是生活的象征,反过来说,热爱生活本身就是阅读体验人生这本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