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姻和繁衍后代变成必要执行责任时,我们和牲口的区别便只差一个“结婚”了。
身边有过同龄的女孩子和我说:家里在催她结婚,并且都25岁了,再不结婚怕过几年就更难嫁出去了,无依无靠。
我每次听到类似言论,怒气值都要增加100点,很想说:上代人思想腐朽也就算了,我们这代人怎么还可以有“女孩子年龄大了就没人要了”这种可笑观念!
如果找不到互相喜欢的人,我宁可不结婚。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在一种近乎荒谬的“恋爱与婚姻教育”下成长——
在读书时,父母百般劝止不准恋爱,甚至到了大学还阻止恋爱,等到毫无恋爱经历的子女大学毕业了,他们又跳出来说:该找对象了,该结婚了。
没有情感经历的人,根本不懂得如何经营一份感情,就赶鸭子上架似的去结婚,结婚晚了还要被打上“不孝”的旗号,匆匆忙忙和父母喜欢的自己却不喜欢的人结了婚,等到发现与另一半有性格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时,又要担起家庭的责任、经济的负担,无论是否离婚,都耽误了很多年。
相亲市场上,最活跃的并不是所谓的“剩男剩女”,而是将子女变成货物的上一代人。他们拿出“我这是为你好”的毫无逻辑的经典理论,介绍一个又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到你面前,逼迫你早点结婚,早点生子。
令人诧异的是:上一代人普遍都20岁出头便有了后代,却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来阻止早恋。当我们想要吻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执行晚婚晚育国家政策时,上一代人又用道德绑架和双重标准逼迫子女结婚。
很多人说:90后女孩拜金、虚荣,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一定要有车有房,穷男生一概不嫁。
批判90后拜金的,往往又是大腹便便的上一代人。有趣在于,是他们将这一套“门当户对”的理论洗脑教育给子女,每当女孩子找了个男朋友时,他们会问男生的收入、家境、父母工作、有车有房吗,把婚姻变成了市场交易。
我们在这种近乎扭曲的“婚姻教育”下成长,却又要担起“拜金虚荣”的大帽子,我们想要捍卫“婚姻必须建立在相爱的基础上”的正确价值观,却被各类“逼婚”逼到无力反驳。
我为什么要和不喜欢的人结婚?我为什么要和不知道从哪介绍过来的人像对应价码般一一对应,看价格是不是差不多,合适就赶紧在一块结个婚?
人为什么结婚?是为了往后几十年的整个家庭的幸福和相互依靠而坚持。为结婚而结婚,为了所谓“到了年龄”而结婚,这种毫无感情基础的婚姻,究竟何谈幸福?
我不愿我的子女到时候问我“爸爸你怎么追妈妈”时,我答“介绍的,看我们赚的差不多就结婚了”。
最后,再聊聊女孩结婚。
在当代社会,维护女权应是人类共识,过去的几十年里,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在我们国度无理蔓延,无论男人和女人都近乎可怕的达成共识:女孩子青春就几年,差不多时,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那些晚婚的女孩子,不管她有多高的学历多牛的offer多强的能力多美的外表,只要没结婚,都会被莫名其妙的人说——
“再过几年,看她哭哭啼啼求人嫁也嫁不出去。”
“看她读那么多书,到最后还不如别人嫁得好。”
“这么大年纪没结婚,估计是同性恋。”
这个时代,不仅给晚婚的人施加了过大的压力,更是给晚婚的女孩子给了过多的偏见。无论是晚婚还是不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力做出选择,没有人有资格对他人的婚姻做出评价,更没有人有资格对他人的婚姻做出决定和干涉,即便是亲人。
我始终认同“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既然是大事,那么决定请由我们来做,如果遇不到最喜欢最合适的那个人,绝不要为了所谓的“责任”、“义务”而结婚。
和不爱的人结婚,跟上绞架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