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寒瑟萧条之际,朱红衙门房舍前。向前远望,只见“公生明”三个朱红大字凛然屹立。踏过这大约一尺高的门槛,环顾着寂静肃目的周遭,“千古一衙“的威严庄肃穆不由扑面而来。
照例是古色天香的硬山式建筑,瓦房构造,左右对称排开,颇具肃穆之威与宏丽之气。踏进左厢房,原有的青色地砖上伏着一层细小的灰尘,镌刻着历史的印迹。地面不似柏油路般平坦刚直,但却又着实给人以无以名说的厚重感与粗犷之气。厢房内张列着清朝的各代帝王及皇后,二十四人像挂列在墙,历史气息愈加氤氲缭绕起来。清朝的烟尘风气在冬阳的辉映下逐渐清晰。
右厢房与左厢房类似,堂内放置了若干图片及模型,以介绍与还原百年前保定城内之景与直来总督署内之办公情形。稍从巡望,而后踏出门槛,走向正堂。不似脑中想象的那番宏大雄浑,但仍可隐约感其神圣不可凌辱之势。一如既往的审判桌与太师椅,北面墙上悬挂着一幅石老的字画,房中左右置有散落的衙役“杀威棒”,桌上同样也规矩地摆放着令牌......就是在这样的一间屋子里,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写:庙堂之上,喜悲两立,富贵贫贱只一瞬便可身份置换。公堂之法,清廉之任,为官之道,就在这一隅之间显露无疑。犹记曾国藩曾亲书贤官奸官之名,以警戒与褒扬并举,还官员应有的道义与品行。由此观之,是官场衙门上的喜悲参半、正污相合,促成了曾国潘的崇高与明智,也是无数黎民百姓的奔走游说,呼声哀嚎以血与泪铸就了官场内清廉、为民之风的兴盛。“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已最难。”为官所为,明晰克己,小小中堂之内,勤兴懒败之理,立于人前。
随青色石砖铺就的甬道向后走去,门廊掩映之下,二堂院在四周庑廊的环拥之下,兀自挺立。“政肃风清”之匾悬于堂内,堂内左处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刻有麒麟之像,以昭一品武职大员。无可置疑的清丽锦秀之风,削弱了威凛刚正的气势。不似正堂那般令人敬畏,却仍饱含着沉着雄健之气。院内的百年古杨直插云霄,岁月的苍穹在树身上刻出道道刀疤似的伤痕,盘折曲回的树枝见证了总督府内一百八十二年的风雨轮回,也承载着历史变换中的人事起浮与红尘阡陌。一张张,一幅幅,一砖一瓦,我用心体会着这衙门内的历史叹息。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那般,“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只有真正踏入了这座衙府,你可真正感知到历史轮回下岁月的气息。在这园中驻足游走,在这为官之地感受旧时代下官民的生存之道,无不感慨为官所为的意义之重大与深刻。
六十六任总督,数以百万计的官兵拥趸在此,若为官腐败,便是民生凋敝,破败不堪,直危紫禁之巅;若是为官清明,则便是海清河晏,中外康乐,延习康乾盛世。为官之道,在这街府之内不由明说而举足轻重,“公生明,廉生威”, 牌面之所承载的是总督曾国藩的“县天行,畏人言,畏敬”;是李鸿章不畏人言,广招贤士的决心。小小衙府之下,操纵的是中国的要害之地,咽喉之土。
“为官所为”,行事之路必含苦涩、无奈,赏罚分明必需慧眼、智举。为官一任,以手中令牌庄严地丈量人世慈悲,在奸流污浊之下,永葆刚正不阿的初心;在高位大权的威逼利诱下仍可坚守道义,这“为官”,方可称其“所为”。
一座城府,半部清史。短短的次出行游走之于,我是撩开历史面纱的窥探回味,更是对为官之道的领略与思考。百年衙府,堂皇间便人事凋零,不复往昔辉煌。在它曾经煊赫而流光溢彩的日子里,一任住官员凛然威坐,给清史铸上了特别的印迹。
于般荒凉,以此为梦: 万里蹀躞,以此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