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黄州而不游东坡赤壁,正如去北京而不登长城,访杭州而不赏西湖,至苏州而不入园林,确是一桩憾事。
初见东坡赤壁是在仲春的一个午后,途中有风,天色阴沉,下车后步行数步,阳光却冲破云翳,一如我朝圣般的心情。
此行只为苏轼,仿佛是受邀于他,仿佛他不曾离去。
乳白色的石像在阳光下发光,正如东坡熠熠生辉的一生。他的目光停留在时光里,似乎下一秒就能听到他的沉吟,他仿佛在思考,他一直在思考。一棵古松立于后,也因东坡而愈显神圣,赤壁如此,黄州亦如此。丝棉木立于旁,一树鲜绿,树下凉风习习,我站在树荫里静静瞻仰,在心中暗想:倘在千年之前遇上这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之人,会有怎样一番际遇呢?自是不可知,又忍不住妄想一场。
对着石像总觉东坡分外遥远,那高冠博带毕竟距今千年,落满了岁月的尘埃,伴着深深的距离感。对着他的诗词画卷则不然,似乎对着一个老友,随时都可与之畅谈。走进一个朱瓦长廊,墙上是琳琅满目的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书画碑刻,最引人入胜的当属苏轼的《月梅》,由半镰新月和一枝老梅组成,虬曲老枝上却是花蕊初叶,于清凄中露出一缕新机。恰如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至此,却在这荒凉之地将思想升华,艺术也因此达到更高的造诣。
墙上所刻最多的似乎是《赤壁赋》,看到各家之笔,所书却都是东坡之词,心中莫名有一种欣喜,不禁吟诵出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诵完后,四周一片静谧,只余心中还在默想。
沿廊而行,终见赤壁,赤壁之下正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无人诵明月之诗,却似乎听得苏子说“吾与子之所共适”。只是江远不及想象中的大,也许千年之前它确实一碧万顷吧,这些都不得而知,惟有一个词人邀上好友在此饮酒泛舟被人们深深铭记。
赤壁色赤如赭,形若悬鼻,原名“赤鼻矶”――遇到苏轼之前的名字。苏轼在此凭吊,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绝唱,一个文人同一处山水从此有了关联。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误会,是的,一个美丽的误会。
透过一堵带窗的墙,我轻而易举地探到窗外的景象,那是一条车水马龙的街,街旁还有小贩叫卖,我慌忙移开视线,又回到了这个与世俗无关的世界,我行走其间,如同一场穿越。我不想出去,可是,我不得不出去。
离去之时已是黄昏,恍惚中觉得刚才所见似乎是一场美梦。已经记不得进了几处楼阁,赏了哪些花,只记得在仲春的一个午后,访过一位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