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得有空闲,自己便进山寻药为由,瞒着灵儿,一人潜至元黄洞静思参悟。
此天赐机缘起承自己先天罕有丹田空场,常人丹田生发阳极量能,唯自己与此迥异,丹田竟只有阴极空场,无一丝阳极量能存驻,而常人灵意与量能互为阴阳共生共存,量能不生灵意无存,或量能消散灵意随亡,人无阳极量能驻体即亡,此如天无阳,万物灭,然自己丹田唯剩阴极空场却活命,得益阴极空场暗中吸附外部量能,供给灵意为之续存,同时丹田无阳极量能驻生,反致灵意无自身量能束缚进而醒觉,故自己打小灵敏多思。
后家门生变落难黄梅,山中放羊喜上涂鸦,因灵意醒觉加持,自身对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洞察力不断提增,渐能发现辨识它们体中隐潜灵意之线纹,通过与此灵意线纹记忆、复刻与绘描,随手涂鸦绘画之物越加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是能以假乱真。
不想后来波劫又生,田妈遇难,幸得明心道长将我兄长二人收留,道长经由方丈引介,后亲自考查,发现兄长与我皆身负异禀,兄长丹田赤阳量能盛极,适宜外炼恒强,我丹田则柔阴空场玄虚,适宜内修灵意。后去往长春观,我拜明心道长为师,他将我安排值守藏经阁,阁中清静,自己随师父读书、习字、抄经、练拳、下棋、抚琴、学医,如此种种身心习修,更增促自己灵意精进,参觉世间万物灵意线纹变化之玄妙,循悟量能应对伴生,是以激发丹田空场反旋,广吸外物灵意之量能,依此通连,灵意识辨绘描线纹。
此后,师父带我探访他好友道净方丈,诱将自己送入黄梅四祖寺后双峰山石洞内,闭关参画一年,自己远离尘杂、空冥入静、灵守本心,观古画《空禅入道羽仙图》,参万物四季灵意隐潜线纹,线纹万千虚实交杂,蕴生广汇天地万物万能,明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玄机,自己由此顿悟万物本源在灵意,量能生化循演而变,寰宇一切无出左右,世间生命渺小,唯有放下放空,才能接近、领悟、追寻、合融进寰宇大道。
六根大开细致辨究,自我灵意与画中观者灵意联通,自己得以看清画中背身盘座张真人全姿身形,只见张真人一手向上指天,一手横放丹田向下抚示,膝盖搁放一段杂糅心经、道德两经言文,读阅过后,自己由此参悟断舍离真义,明心见性、缘起性空、空后非空、入空得道,是以丹田阴极空场为灵意触醒,内缩反旋,进而吸附洞内洞外、天地寰宇一切有为量能,量外灵随,虚升浮聚,终灵意脱体参悟道机。
灵意脱体恍若分身新生,高飞行移能符箓布施,更能吸附连控广阔寰宇中各类量能,与物与人灵意自由联通,传思达义、随心所欲。
得此天道玄机,后随师父参加武当论道大会,下场比试偶观古画《引气练丹化魂图》。字画中,张真人解敞衣衫盘膝而坐,身形上下里外,绘描虚实线纹,其中实线线纹起于真人口鼻处,向下沿体内八脉十二经环复行移,最后聚止于真人丹田处。自己循此辨观,不由灵意控引体中气血,按此线纹游移,渐而打通经脉堵点,得以气血周身畅环交汇于丹田,从而丹田孕生出阳极量能,至此内丹铸成阴阴合一。沉缓呼吸、气息环始,丹田便能激生阳极量能,供灵意支配驱用,如此反复,丹田阳极量能不断充盈积聚,内丹合一,自我灵意愈是精进精盛,六根提增。
随恒持精修,自己进而参悟阴阳合一有三:一、丹田内生阴阳小平衡。丹田处量能、空场互生裨益,即铸成内丹,能供灵意分行驱用;二、人体上下对生阴阳中平衡。依古画《引气练丹化魂图》绘,实线线纹起于口鼻止于丹田,在丹田汇为实心墨点即内丹,与之相对,在真人头顶心处,另绘有一空心圈点是为灵意,画中空心圈点向外延伸无数细小虚线,虚线弥散真人周身左右,后又回聚入体,归于实心点处,意指灵意与内丹阴阳互生,两者互依而生不可分割,丹强下沉,灵强浮升,此一阳一阴、一实一虚、一下一上之极致,正应真人所书《上天梯》:“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此成阴阳中平衡;三、人随外在四季寒暑变化,自成阴阳循环互变之大平衡,夏日为阳、人体从阴、冬日属阴,人体守阳,此阴阳互变顺应天道。
理通思明这天道玄机,自己便开始编纂记写修炼道法,因我体质天生异于常人,常人修炼故而异难,数度编写极难通著,常夜思不眠,又纠糅那天命所遣、必有后造,心中更是时时苦闷,幸灵儿相伴左右。
一日,她得空到济善堂帮我配药,见自己郁郁寡言似有心事,主动引话陪我散心,此时距中秋唯剩数月,婚事将近,自己却灵意惴惶、心中烦忧,轻问灵儿道:“我从未对你言说过往身世,你为何不问不究,何敢以身相许?”
灵儿眼似新月,凝眸轻语:“你愿聚,我便嫁,心随君心,不负知遇,不悔此情,不欺今生,何有不敢。”
闻之,波澜心生,惶惶道:“若事不随人,相离相分?”
灵儿妙目忽颤,泛涌层层秋波,凄婉道:“青丝华白发,心切仍期君。”
闻她所言,我一时目含涟漪。
当日,自己便将全部身世过往,一一向她言明,也道尽心中忧思愁结,灵儿听闻目中含情,柔语宽解四字:“道顺缘者。”
惊闻此言,错愕半晌,自己如醍醐灌顶、心结大开,天命之遣,必道顺缘者,自己尽心而为,何必庸人自扰。
之后,心境畅开,静心著书,书分五章,是为六根、醒觉、内丹、符箓、脱体,取名《五灵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