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急于改变,想一下子变成另一个状态,这样是好的吗?
比如说,有的人通过一个星期的节食变瘦了,的确是有效果的,但是他的焦虑水平也在很快的向上成长,这是为什么呢?再比如你很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正常的饮食者,当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发现没有变化特别大,你依然会感到很焦虑。
因为无论你要变成正常的饮食者,还要还是想变成一个有瘦的生活习惯的人,这都是需要。你要在很短的时间做出很多的改变。
当短时间内你要做出很多改变的时候,生活会从平稳的状态变得不一样,人就会感受到非常的焦虑。
所以你必须要认识到,行为的变化方式,从你认识到行为需要变化到真正的进行转变,以及转变成为你想要的结果,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旦你认识到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你就能怀着更坦然的心情去做。
所以从以上我们就能意识到变化是有一些规则的,他是有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去迎接的,当然迎接了挑战之后,我们就会获得一些收获。这些规则就是:
变化是简单的,但是它并不容易。
变化是缓慢并且循序渐进的。
变化一定会伴随着不适,一旦这个不是非常的多,你可能会无法接受。
但如果你只要一个脚步,一个脚步的前进,就一定会达到目标。
最后你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持续的改变,这并不容易,但是它又很简单,很容易操作。
什么是循序渐进的变化?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变化好像一点都没有来临,改变太困难了,永远都达不到目标。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意识到,你有很多一些小小的渐进的行为变化。
例如你已经开始思考健身的事情,你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的感受。你只是吃了几块喜欢的饼干就满足了,而不是把一大包都吃光。你在午餐之前感到饿了有一点点。但是你没有选择吃东西,而是选择带着期待,来等待午餐。
这样渐渐的做着积极的事情,你就会不断的朝着目标方向迈进。去关注自己做对了什么,而不是关注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责。每天告诉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值得表扬。
为什么变化如此缓慢?
变化是重复一件事情,然后让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大脑里,大脑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任何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它并不会判断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有害。所以我们想要让一件事情有意识的变成习惯,那么就越做越多,越频繁的去做大脑就会越好的帮助我们去把它形成习惯。
每一个思维感觉和行为都会在重复之后得到强化,所以我们现在呢要做的就是把不好的行为去削弱,而把好的行为,一遍一遍的去强化起来。
但是你还要记住,当你去不断朝新行为努力的时候,引发旧习惯的神经通路终究会慢慢消退,但你一定不要同时强化新行为和旧行为,这样反复的话就无法拉开两者的距离。也就很难去实现你想要的改变。
你会慢慢的把新角色的认知和原有的角色认知整合,或者是新角色取代了旧角色,这样你并不会觉得这个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但你的确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迅速的改变可能听起来很诱人,但是一旦它真的发生了,你会感受到情绪失控,你不知道自己是谁,别人也不知道你怎么了,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去慢慢的来,变成一个你想要的形象好,让新的你和旧的你有足够的时间整合。
为什么改变一定会伴有不适?
不适加意识等于改变
也就是说只有你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舒服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改变的条件。
当你把你的不是都消除掉了之后,你就会来到一个全新的更健康的舒适水平。
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说,过度的不适会不会让变化增快很多?事实上,过度不是可能会被大脑驱逐出去的,因为可能成为自我的重大威胁,这样也就破坏了变化的等式。所以我们只要让自己体验的不适感,能够让行为产生改变就可以了。
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改变的人格特质
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直会想知道自己缘何要做某些事,意识到了自己有了解自身行为的需要。当你对自己的内部信息掌握的越多,你也就能更快速的解决如何实现变化这一个问题。
自我怜悯
自我怜悯就是不会过分的挑剔自己,给自己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你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但不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你会对自己感受到宽容而不是蔑视。
自我关爱
实践
实践就是我们在以某种方式去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模式,而我们进行这种模式的次数越多,这种模式就会越根深蒂固,形成一种身体的积极的反应链,也就是达到我们最后的想要的变化。
耐心
事实上内心并不是一个商品或者是一种天赋,它是一种习得的技能,是可以养成的。耐心根本上是指能够忍耐住需求实现过程中的焦虑。我们要意识到,即使你近乎疯狂的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也不表示你必须要匆匆的下手。
坚韧
今人只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它的难度在于无论你感受到多么的沮丧,多么的绝望,你都会走下去,可能你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休息一下,直到精神焕发再去前进。只要你的目标一天没有实现,你都会一步一步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