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知生活

知味,知生活

——读书笔记之《人间知味》

一本散文集的不散之处

作为一本散文集,很难找到一个统领整书所有文章的立足点,但是在《人间知味》中,虽然分为吃食、风景、性情、掌故四大部分,却仍能找到共同之处——生活。

我想这与这本书的作者联系密切。汪曾祺先生绝对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他是江苏高邮人,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先生,被学界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被金庸誉为“最具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有百年历史,有五味三餐,循着中国人的记忆,深植在现实生活之中,有浓浓的中国味儿,雅俗共赏。散文独树一帜,颇具古典文学遗风,淡而有味,浑然天成,像艺术家畅谈食、事、住、行;小说则把人间描绘得如同风俗画,涵盖世间百态。

我最喜欢的就是汪曾祺散文的味道,这味道不仅是他写食物时所具有的,在他写风俗散文、游记、事件时都有一种味道。这种味道源于他平淡文字间散发出来的吸引力,白话文中掺杂着几句文言,就增加了很多韵味;吸引力不仅是文字,更是思想。在读《泰山片石》中的“泰山很大”那一部分时,我被他极独到、有些激昂的文字所吸引,看上去枯燥的泰山游记,一下子被我反复研读。

《人间知味》,一本散文之所以“不散”,一是文风不散,汪先生的文笔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记忆,他笔下的一蔬一菜、一草一木中流露着乡愁,文化……一切都流动着中国的韵律和民族特色;二之不散,源于思想。这一本散文,全部源于生活,吃食、俗事、游记,还有一些文革时期的故事,虽然没有华丽的大结局,却充满生活的美好,这些美好都朴实无华。

吃食——一蔬一菜中溢出乡愁

《人间知味》中最有常人所谓之“味道”的,该是这一部分了吧。其中《五味》一篇甚得我与父亲喜欢,却称不上是“最”,应是每一篇都有其吸引人之处。《五味》写得很透彻,“酸甜苦辣咸臭”都有涉及。

这篇最能体现汪先生是如何会生活,游历多么丰富了。仅写“酸”这一味,就有山西、广西、辽宁、北京、福建这几省或地区的以及傣族、延庆山里的风俗习惯。

汪先生不仅游历丰富,同时也阅人无数,字里行间都有“南宁的一位女同志”“同行的一位京剧女花旦”等词组。这还不行,光看只阅不够,仍需对文化方面多一些了解,以两段文字为例:“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精盐。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看得出,汪先生对吃食的历史也有所了解。

那乡愁如何体现呢?在这一部分中,《故乡的食物》与《故乡的蔬菜》,都是写故乡的,在其他很多篇目中,也多有提起。

我想,高邮人看着文章,一定是极亲切的!

单是我这个从未去过那里的人都觉得温暖,更何况是同乡?“我们”“一般人家”这些普普通通的字眼,读着读着就好像成了作者同乡,就行走在小路上,一一走过他所讲的每一处风景。“我们那里”这些词语,只有怀着对家乡极骄傲极怀念的心情才能说出来的。每每读到“我的家乡是水乡”,我眼前总能浮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坐在火炉旁烤着火,桌上有壶,氤氲着热气,他哈着白气,望着望不尽的远方,面颊绯红,微微含笑的说着:“我们那里出鸭……”

这两篇纯写故乡吃食的文章,汪曾祺先生写了近二十页。一个老人,想起故乡,总有那么多话想说,他想说的不仅是吃食,更是乡愁。

风景——我景皆出我心

读汪先生这一部分,开始觉得惊喜,常遇到很美的句子,读到后来觉得别具一格,真是为他非旁人能及的想法而折服。

在《豆芽》一文的最后两段,给人以惊喜、活泼之感。一个“咦”字,把秦老九好奇、投入的神态都让读者想象出来,最后一句“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颇有趣味,看似写人,实则写哲学。豆芽的生机,秦老九被豆芽顶石头的升级所惊,一声“咦”投入进去,然后就成了一个哲学家。

再如《山丹丹》一文中的一句“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引来多少岁月沧桑之感,仿佛历经风霜后一回头,一棵山丹丹红衣依旧,在山顶上笑着,向大地无声讲述。汪曾祺先生书中的这些惊喜,这些美,是经过沉淀的,沉淀了不知多少情感与思绪在其中,细品愈加深重,好像一字一句皆有故事。

在“景与心的交融”这方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泰山片石》,当然,我最欣赏的是“泰山很大”这一部分。

这部分的小标题简明如话——泰山很大。但是第二段就举了近十个写泰山的例子,每一个都予以评价。我特别认同“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这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那句“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对景色的认识与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一句的引导下,作者表明自己是写不了泰山的。

没有几个作家会说自己写不了什么,但是汪曾祺先生很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他写到“我不是强者,无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坦白自己,认识到自己,能从泰山上看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比比皆是,但试问,古今中外有几人能从泰山上认识到自我,认识到性情的呢?

这之后,汪先生还说到了历史,写历史的语言未免偏激一些。这一点,他在倒数第四段末也说明了。我认为,汪先生在泰山中七天绝不仅仅是在游玩,他也在寻找自己性格上的偏激之处,在发现真实的自我,在让自己不断消除一些偏见,逐渐回归自我,并且没有任何不满,用文中的话说,这是他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而汪先生照到的,也许还有历史。

性情——世事变迁,最好是随遇而安

对于“随遇而安”一词,我第一次认识是在一篇叫《蟋蟀的住宅》的课文中,文中说蟋蟀是随遇而安的,即遇到哪个地方都能安稳地住下。关于“性情”的几篇文章,大多是关于老北京的,如遛鸟儿、洗澡、种花、喝茶……还有是在文革时发生的一些故事。

就从第一篇《随遇而安》说起,这讲的就是文革时的遭遇,开头第一句就能感觉到作者的乐观——“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汪先生不把这当做苦难,这对她来说是一场经历,一处人生路上的风景。杨绛先生与之态度极像,并且比汪先生吃的苦更多一些。据王先生在文中说,他是比较幸运的右派,没有受多少罪。但汪先生一定隐瞒了许多,他的经历绝不可能像他一笔带过那样简单,不过,能如此平淡地讲出来,就足以看出他的平淡态度。

“随遇而安”的另两个特点,一是杂,二是静。“杂”在汪先生的文章中,从文题可见,从内容亦可见。他推荐青年作家读书,接受杂的思想,才能使文风不至于单一。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杂文》,就感觉很熟悉,很轻松,但文章不乱,十分丰富。“静”在《无事此静坐》中很好地体现了。文中作者以自己少时往事为引子引出古诗文中的“静”,后来一番说理,又联系自己现在的习惯,对“静坐”引申了很多。

唯有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这让我想到曾在朋友圈儿中看到了一句话:只有手脚空闲出来,心才能活跃起来。用在本文的观点就是:只有静下来,才能深思一些东西。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不仅是最好的创作状态,也是最好的生活、处世状态。

掌故——神与人,历史故事

“掌故”这一部分就类似于杂文的感觉。除了有往事、宗教、文化、人物,还有几个北京的老建筑和风俗。先从几个北京的老建筑说起,午门、国子监、胡同文化,这些都是北京的文化,这三篇中,作者引用了很多典故、历史故事、文言文章,读着就好像在听人讲故事,由此可见,汪先生文化底蕴之丰厚,经历之丰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同文化》。不仅讲了胡同,还涉及了很多北京人的风俗文化,比如会鸟儿、简单的吃食、“忍”的胡同文化精义,后阶段颇为伤感,强调了今非昔比的世态。古时胡同生活丰富却很清静,街坊邻居亲近如一家人,有的胡同中甚至全是大宅子,整齐干净,一片祥和,而今都在衰落、破败中。仅有的变形的器具,记录着从前的荣华。没有人能准确评价这是一种新气象还是悲剧,但是,胡同代表的不是一个时代,而是几代人,数百代人的记忆,一个庞大的故都的影子,一种文化。

掌故中,宗教信仰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要了解我们这个民族,首先就要了解我们的宗教文化,因为宗教能象征人们的思想。有谁能说出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位神?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甚至每个家庭都有其所信仰的神和宗教,独特的或者是普遍的。汪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水母娘娘。水母娘娘的传说是一个小媳妇婆家发了大水,她就赶去奋不顾身地整治,灭了大水,被人们尊称为“水母娘娘”。水母娘娘的故事是美好的,是用来象征人们祈求幸福、避免灾难的愿望。

中国古人对于神的信仰,都源于对美好生活的祈福,这些信仰一旦被老百姓所掌握,就会成为一股执着的力量。

掌故,忆旧,有故事,有往昔。

一番余韵在心头

汪先生的美文是人们的日历,带着读者游遍大江南北,看遍四季冷暖。在一蔬一菜、一草一木中,都携着生活的诗意。

在他的笔下,流露出人生的幸福感受,嘴里噙着中国菜的香,观赏着山川江湖的美景,脑海里是熟悉的乡土,在岁月里随遇而安,在生活中自得其乐。

读他的文字,读时上瘾,读后意犹未尽。一本《人间知味》,写的是生活,读的是美好。那翻余韵存在于以后的生活中,令人难忘,让人禁不住感叹:活着,真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