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在动机》第六章——走向自我的一致与和谐:发展的内在力量

一、人类发展的本质

人类发展的本质的两种说法:

      1.人类行为是受到外部力量控制,就像程序员控制计算机一样。或者说“婴儿即野蛮人”。主张社会必须塑造人,建议社会化的代理人必须塑造孩子的自我。即发展是社会必须为儿童做的事。

      2.人是有机体,不是等着被编程的机器或等着被驯服的野蛮人。他们天性是探索,发展和接受挑战。发展不是社会对儿童所做的事情,而是儿童在社会的支持和滋养下主动做的事情。

      对于人类是有机体而不是机制的假设是作者和瑞安的动机观点的人文出发点。他们内在动机观点的核心是:人们在主动与他们身边的世界交互的过程中,通过有机整合而发展。“整合是发展的核心特性”。即人们天生具有主动性,并且往往通过对环境的作用来产生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二、内在动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既然“内在动机和内在整合”的趋势是天生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真实的程度和活动的表现上存在那么大的个体差异?比如我们每天见到的人,有很多人表现得很好,而有的主动性极弱,有的孩子缺乏活力和学习的动力,有的人对于批评感到绝望,有的人表现得像野蛮人辱骂老师。作者他们研究结果表明:我们人类是一种天生就倾向于不断奋斗并蓬勃发展的有机体,但我们很容易受到控制并感到无能为力。不同的人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在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消极环境中。当社会环境中有足够的支持,以至于自然的、积极的倾向能够蓬勃发展时,就会出现好的整合。但是如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支持,不仅会损坏内在动机,而且还会殃及更加完整或连惯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种主要的环境可能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不满意。

    1.极端不一致或混乱的社会环境。此类环境中的人们不可能弄清楚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不可能知道如何适当行事以取得内在或外在的结果,这致使人们在精神上普遍遭受挫败,缺乏动力。

    2.要求、强迫、刺激和哄骗人们以特定的方式行事、思考或感觉的控制性环境。这种环境使得人们进行工具性推理,严格遵从要求。这样的人没有活出全部的自我,偶尔会被迫反抗控制。

三、感知到的胜任与自主

      不过幸运的是:人们可以通过感知到自己的胜任和自主,来保持内在动机。

      人们对能否胜任的看法,往往与他们在某些目标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密切相关。当人们在一项活动中取得成功时,可能认为自己更加胜任。

    人们是否感到自主,关键在于内心深处是不是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感觉自由的心理状态,存在于行为者的心中。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描述“全面发展”的人时指出:“完全投入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从而发现自己是完全而真实的融入社会的……”,作者和瑞安认为,这正是人的第三种内在心理需求——联结。人们不仅需要胜任和自主,还需要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这种联结的需要,即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