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坐而论道的世外桃源——读《老残游记》2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个腐败黑暗的社会,民不聊生,治国良策究竟在哪里?作者通过桃花山乡间高人之口,描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那就是将“儒释道”三教精华合而为一,以天下为己任,和而不同,直至天下大同。

01.

这些所谓的“清官”和贪官,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背后其实是制度的缺陷。但好的制度究竟存在于何处,又该去哪里寻找呢?

成武县令申东造新到任,正是玉贤属下。他很想造福一方,但又怕受制于玉贤,随向老残请教。老残说有一人可以帮忙,此人叫刘仁甫,家住平阴县西南桃花山。曾习得少林拳真传,名气甚大。两人是莫逆之交,约定国家用人之时,定当竭尽全力报效。

申东造当即派堂弟申子平携了老残的信,前去桃花山请刘仁甫。此去山路坎坷,可谓步步惊心,困难重重。天黑时还遇到了猛虎下山,一行人差点做了老虎的点心。

但心中的信念就是前行的动力,它像一束光高悬在头顶,照亮脚下的路,并给予克服种种困难的勇气。

终于看到了一丝光亮,开门老者通报后,出来一个叫玙姑的年轻女子,相貌端庄娴雅,气质如兰。申子平秉明缘由,玙姑说,家父临出门前已经交代,今儿有贵客来访,申子平大为惊讶。

显然玙姑一家是同道中人,申子平放下心来。虽然一路艰辛,尚未摸到救国的门路,但他们终究在这密林深处,看到了一丝希望。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

其实,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这治国良策就蕴含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里。只不过在滚滚洪流中,泥沙俱下,有些东西被曲解了意思,因而不得要领罢了。

申子平指着墙上的大屏问,这屏上诗是哪位高人所写?又像道家的话语,又有佛家的典故。

此人黄龙子,是家父的朋友,玙姑回答,他常说:“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

三教外表看起来不同,内里却都是与人为善,引导人大公无私的。其中尤以正宗儒教为教人大公的典型,且做到极致。

其中像春秋时的名士祁黄羊,推荐自己的敌人解狐做县令;苏轼与王安石一生虽政见不同,但依旧惺惺相惜;毛伟人在得知蒋介石去世的消息时,更是潸然泪下。这些都是大公无私的人,胸怀天下,多一些这样的人,则国家、民族幸甚。

玙姑说,可惜正宗儒教失传已久,朱夫子把孔孟的儒教弄得越来越小,甚至绝了。譬如男女之间相互欣赏,会自然生出爱慕之情,这是人之本性。孔子说:“好德如好色”,孟子说:“食色性也”,都是说人的本性如此。但朱夫子却说“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自欺欺人了。

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承认人的本性,然后才是男人自尊,女人自爱,这就是圣人之道。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核心。但以谁为统领则多有争论,司马谈曾以道家为统,班固却以儒家为最高。释虽为外来文化,但早已与儒道融合,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殊途而同归。

三教合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作者拨开层层迷雾,寻见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的真谛,就是以正宗儒教为尊,将释道兼容并蓄,而治国良策就蕴含其中。

图片发自简书App


03.

说话间,黄龙子来了,告知刘仁甫已搬到别处,但明天正午到集上关帝庙可找到他。

谈到局势,黄龙子说即将变坏,但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就像月圆月亏,阴阳互转。就像北边的义和团运动,南边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从开始酝酿劫运,到文明逐渐萌芽,这就是好坏转换。只是在这乱局之中,百姓又要遭殃了。

随后,玙姑与黄龙子一人抚琴,一人鼓瑟,弹得清脆悠扬,飘飘欲仙。琴瑟和音,浑然一体,奏出的正是孔子“和而不同”的君子境界,把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弹得如梦如醉,似真似幻。

这一场高谈阔论,作者把它设置在密林深处,远离社会。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抛却旧思想去独立思考,进而可能产生引领社会的大思想,一图改天换地。由此可以窥见作者的抱负。

申子平次日赶去关帝庙,刘仁甫果然在那里。他们一起回成武后,确如老残所说,不到一个月,竟有了“犬不夜吠”的境界。

这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正宗儒教的三个灵魂全部涉及:“天下为公”、“发乎情止乎礼”以及“和而不同”。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三点,则天下太平。这三点即使放在现在,也是极高的做人做事标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生逢乱世,即使一腔凌云壮志,也如螳臂当车,很难撼动那滚滚车轮。下次我们将共读《老残游记》第三部分——庸吏治黄河,良民成妓女。看看庸吏治理的黄河,是怎样造成百姓生灵涂炭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