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第一书记制度,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的话语,如黄钟大吕,再次凸显了第一书记制度在乡村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自该制度在全国层面部署推动以来,已历经十年风雨,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回溯往昔,脱贫攻坚战役中,“精准” 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正是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他们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贫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第一书记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对乡村的深情,奔赴扶贫一线。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心谋划扶贫项目,将每一笔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无数贫困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贫困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来看,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党组织曾存在软弱涣散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发展。第一书记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为这些党建薄弱的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严格落实各项制度,狠抓班子建设,强化党员党性修养。在他们的努力下,曾经软弱涣散的村庄脱胎换骨,基层组织焕发出新活力,干部说话有底气,村民积极响应,干群关系愈发紧密。
同时,第一书记还肩负着为农村地区培养优秀干部的重任。他们在协助村级党组织抓党建、兴产业、聚人才的过程中,与本土干部并肩作战,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实践的磨砺中,更多本土干部得到了锻炼,能力不断提升。而且,第一书记的到来,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机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这些年轻人成为村级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乡村广袤的土地,也是锤炼干部的大舞台。许多第一书记初到乡村时,面临着语言不通、与群众有距离感等问题,但他们积极融入,主动学习方言,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刻理解了党的群众路线,掌握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驻村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对“三农” 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驻村期满,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奔赴新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征程任重而道远。第一书记制度作为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各级组织要继续选派素质过硬的第一书记投身乡村,为他们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第一书记们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和支持第一书记的工作,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如此,方能让第一书记制度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