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与输出:冲破思维“懒惰”,拥抱成长

经常有这样的经历:脑子里翻涌着无数想法,像一团缠绕的线,越想越乱;想向别人解释一个观点,却总在 “就是那个意思” 的卡顿中词穷?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

这不是思考能力不足,而是大脑天生的 “懒惰属性” 在作祟 —— 它习惯用模糊的感觉替代精确的逻辑,用零散的碎片回避完整的体系。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束缚思维的固有模式呢?

最好的方法是记录和输出,当我们提笔记录时,实际上是在强化清晰的思维回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便能更迅速地抓住问题的核心要害。

这也是我坚持写公众号日记的缘由。每天经历的种种,若不记录下来,两三天后便会从记忆中淡去。

曾经,我也尝试过记录,但总是难以长久坚持,和许多人一样,卡在了“开始”与“坚持”的艰难关卡。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 完美主义陷阱,总觉得 “我的想法还不够成熟,等想清楚再写”,于是在 “等待完美” 的借口里,永远停在第一步。

其二、恐惧暴露的心理,我们害怕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公之于众,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 “无知” 与 “浅薄”。但恰恰是这种 “暴露”,才是推动我们成长的强大加速器。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疑问,或许就能帮助我们发现思维中的漏洞;一次坦诚的交流,或许能打开全新的视角。

其三、缺乏耐心的即时满足心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了“付出就有回报”的即时反馈模式:刷短视频,瞬间就能收获快乐;学习技巧,期望马上就能学以致用。但记录与输出的成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它并非今天写 500 字,明天就能看到显著改变,而是需要持续坚持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在思维深度、表达能力以及机遇把握等方面,看到复利效应带来的巨大惊喜。

其实,改变并没有那么难。每天只需抽出 15 分钟,记录 300 - 500 字,哪怕只是对一件事的吐槽,或是对一个观点的深入思考,都是在锻炼思维的有效方式。

当需要持续输出内容时,我们会被倒逼着主动学习。一方面,会认真记录和思考每天发生的事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会有意识地阅读书籍、关注行业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

当你坚持用文字梳理思维脉络,用分享倒逼自身成长,终有一天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改变命运的力量,就悄然蕴藏在每一次“写下”与“表达”之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