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不会写作文,没有思想。我只能告诉你们,我很努力,他们努力了,他们会写了。可是,思想不是我填充,是他们自己去经历,是书在引导;风格不是我框定,是他们自己去寻找,在书里找。张爱玲早期作品都有曹公的影子在行走,因为她爱《红楼梦》。而我回忆小学,我的经历告诉自己写作文要有生活,要有一个同样爱看书的妈妈,一个同样会聊天的外公,环境很重要,不要斥责没有沟通对象的他们,不要为难没有生活记忆的他们。我的职责就是引导孩子发现、爱上生活,喜欢上某本书,至于阅读,你说呢?
我知道你的小学没有那么多电子产品,一台熊猫电视机配上《动画城》。
小学的时候,《动画城》有段时间是黑白色的,没有那么可爱,可是你知道书里孙悟空是猴子,黄色的。后来,《动画城》是没有回播的,因为你上三年级了,回来只有“大风车吱悠悠️地转……”哭没有用,不如看会儿书吧。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那你的启蒙老师在幼儿园就告诉你看书,强调写字儿要好看,为了一个幼儿园孩子,她撕了你多少张作业纸,打了你多少次,你又嚎啕大哭多少次。后来你不委屈了,她缺席了。但是她给你留下了很多她看过的书籍,读的懂的,读不懂的,你都读,一遍又一遍,在书里思念她,又假装恨着她。
有一次看到她的笔记本,你问爸爸写得什么,爸爸那时候也不过就是个没成熟的小子,他没在意你的问题,没有回答。你很有骨气,自己看那些好看的字,不认识就猜,猜原来也可以认字儿,是个全心全意才能学会的技能,你七七八八知道那里写的是如何照顾好女儿,天天翻看。你掌握了认字的本领,语文考试从来没被难倒过,很好。
一、二年级是你最昏暗的阶段,本应该无忧无虑耍着性子,但是没有妈妈陪伴,你只能像个刺猬,白天团着刺儿,晚上舔着大大小小的情伤,偷偷抹眼泪。所以你爱上了做梦,梦里有各种各样的温暖画面,就像你看的那些童话故事一样,一张张配着图片,主人公变成了自己,恭喜你,你有了一种东西叫做思想。老师总夸你,看图写话写得真好。
三年级的你突然等回了那个你总是思念,同样也思念着你的妈妈。你还是那只刺猬,白天亮着肚皮,对学校里的老师同学都友好起来,骄傲起来,会笑了。晚上团着刺儿,戳戳那位失陪三年的妈妈,她痛,你也痛。可是,不管被怎么教育,你的心都是暖和的,不再发抖的。当然,你坚持做梦,梦里就像看的那些历史故事一样,有磨难,有坚持,有了一种妈妈给的规则、品性。老师总夸你,作文中的事件写得很有条理,像个小大人一样。
可能你并不想成为一个小大人,四年级越来越优秀的你也开始渐渐学会遗忘,变得更加单纯美好起来,看起了热门的《淘气包马小跳》。语文老师却才刚开始宣扬起鼓励读书式教学,变着法儿的让同学们爱上看书。这让你很自豪,每天课堂积极表现,到了周五凑够了五角星就可以去图书馆借书看,图书馆的书何其多,挑花了眼,你捡起了沈从文,并且在外公那里找到了共鸣,他也在读《湘行散记》。
你喜欢交流,吃饭时主角永远是聊天,家人总会斥责,只有外公不会,他会和你聊,聊历史、聊文章,他从不把你当孩子,因为你自己也没有,这一点你们很契合。为了跟上他的知识水平,他看什么,你也要看,就算只是报纸你都抢着。
你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不一样,从写优美词语句子开始,他们永远凑不够字数。你从写故事开始,你有故事。所以你从来不担心作文字数,反而每次都在试卷反面多加格子,让老师哭笑不得,可他们喜欢你的故事。
他们觉得你很柔软,却不知道你的心有多强硬,从来不会写让自己失分的悲剧,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多会编喜剧,从没将自己感动。
直到五年级,你的妹妹因为你会写文章哭了。她总是在你的光环之下,好不容易有一次写得不错,老师夸赞她的文章,读了她的文章,全程却说的你的名字,习惯而已,却狠狠伤了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心。那时候,你有了点感觉,并且将那件事当故事一样写在了文章里,老师反省了,妹妹又开心了,你也懂了。
六年级的你,文章里还是沈从文的味道,直到你读了《红楼梦》。可能,现在的孩子觉得自己三四年级就已经读了红楼,这有什么了不得了?那真是有点可爱了。老师要求四大名著小学都看完,真是滑稽。该什么年龄段读红楼,连成人都得考量考量。你却是六年级读了,没有懂,不可能懂。却知道了什么是才,什么是爱,或许是惜才,或许是自爱。
想想小学的你,早熟却不伪熟。至于为什么?谢谢那些年你痴迷在书里找陪伴,看书时是有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