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留言说最近很苦恼。一个刚刚认识、还算不上朋友的人,各方面并没有多少交集,但是这个人总是不分时间、地点的联系,还极其自然地提出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帮吧,很为难!不帮吧,人家开了口!
后来,他不再接对方的电话,不回信息。对方就一个劲儿地追问为什么不理睬,是不是有事儿,要不要帮忙等等诸如此类的话。烦恼极了。
这种人,并不鲜见,你我的生活中,都会时不时的遇到。
多数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种人,自来熟!哪怕刚刚见上一面,就能滔滔不绝,从工作、生活到家长里短,甚至个人收入、家庭状况等等都能极其自然地张嘴擒来。至于对方是否愿意说,是否有抵触情绪,他要么看不见,要么视而不见。
对你的为难、不舒服或者不好意思拒绝,他可能认为遇到了好听众,找到了真知音。如果你稍稍表示一些好感,他更会得寸进尺,肆意进入你的空间,任意践踏你的感受,更有甚者,会吸纳你的能量,透支你的信任。让人不胜其烦。
如果你保持距离,他会说你不够朋友,假清高;如果你虚与委蛇,他会把你的生活冲击的支离破碎而“不自知”。
回想一下,其实每个人可能都有可能不知不觉犯过类似错误。
我们可能会犯交浅言深的低级错误,也可能会犯越界“帮助”他人,更可能在亲密关系中“不分你我”的查看对方手机、翻对方钱包等等。
不过多数人会及时做出调整,不给对方带来太多不便、不愉快,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太久。
在我们这个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熟人社会,在这个认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家庭关系模式社会,出现种种类似的“关系边界”不清,相互“越界”的情况,并不奇怪。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这种让大家不舒服的情况如此普遍?
1.安全需求没被满足
根据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迈进,但是只有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才能迈向下一个层级,不能跨越。至于不同需求之间是否能够跨越,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暂不讨论。
这五大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等生存的基本需要)被满足之后,就会寻求安全需求。
中国家庭的教养模式中,妈妈产假六个月期满就要回到工作岗位,意味着孩子六个月后就不得不与母亲分离。
但是,这个时期孩子还处于全能自恋、安全依恋时期,妈妈的离开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安全感的缺失从此开始。
安全感缺失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父母深度连接,不愿分离。因为潜意识里认为离开父母是不安全的,所以特别依恋父母,尤其依恋母亲。
安全感缺失的人,要在亲密关系里寻找安全感。潜意识里,他会制造一个早期与父母分离的相似情景,再次体验,以期在不离不弃的亲密关系里修复婴儿时期的创伤。但是很不幸,这种期待往往以失败告终。每当此时,他心里会有一个声音不断的重复婴儿时期的感受:果然,没有人是可靠的。
安全感缺失的人,要在各种关系里寻求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要么特别敏感、自卑、多疑,不敢轻易相信他人;要么傲慢、敌视、自以为是,要牢牢掌握关系的主动权。
2.关系边界不清
安全感缺失,让人无法建立起健康的关系界限。没有清晰关系边界的人,是安全感较低的人。
曾奇峰在一篇文章里说,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但是,清楚知道并建立人际关系边界的人,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并不普遍。
从原生家庭到亲密关系,再到普通的人际关系,几乎所有的关系边界都是模糊不清的。
我们很难与父母建立清晰的关系界限,不管是“你养我长大”,还是“我送你终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状态。
似乎,国人特别喜欢“相互纠缠”,所以“全能妈”、“妈宝男”、“凤凰男”、“扶弟魔”盛行。这些关系里,个人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是混同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个人空间和他人空间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共享“同一片空间”。
如果你说这种感觉不舒服,一定会有人抛来白眼“你个没良心的东西”。
所有的关系混杂交错,相互纠缠,个人的空间和感受被消融,被淹没。
3.控制
安全感的缺失,会让一些人敏感、自卑、多疑,却会让另一些人生出强烈的控制欲望。
既然不能依赖,那就牢牢把握主动权,占据关系的优势地位,控制关系的走向,以此获得“我掌控一切”的假象。
写到这里,想起大学的一个老师,他说他人生最大的职业梦想就两个——一个是机长,一个是船长。因为,这两个角色在飞行和航行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有掌控一切的感觉。
想要占据控制地位的人,其实是把关系中的另一方当作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希望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是把对方当作“物”而非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看不见对方,也不关心对方的感受,甚至有意压抑控制对方的感受。因为,“看见”对方的感受,知道对方有别于自己、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他就会失去绝对的掌控感,而这,不是他想要的。
安全需求没有被满足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安全感。因此,难以划清关系界限,总是想方设法地通过控制、通过依赖、通过模糊界限来寻求安全。
你我身边都不缺安全感匮乏的人,或者说你我本身不同程度上缺乏安全感。
知道了关系界限不清的原因,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不能急于求成。
人情社会特有的社会氛围,让我们在各种关系中很难直接说出拒绝的话。
暂时做不到,没关系,别勉强,给自己时间和空间。
因为,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同时,我们可以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安全感足够,不会对别人的依赖、控制无能为力,应该无所谓,依然自在的做自己。想想看,是不是。
如果是,那就想办法给自己安全感。
已经长大了的我们,除了父母、伴侣,自己才是安全感最大的来源。所以从今天开始,好好爱自己。
给自己的爱足够,安全感自然获得。
爱满自溢。
张德芬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是的,外面没有别人,他们只是更好的照见了自己。我们可以以此更好的看见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成全自己,成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