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欢爱怎样才能神圣?

    《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作为今年“开年第一书”,断断续续看了小半年才看完。

      这本500多页的厚书,没有从科学上解读男女性爱,也没有从文学角度歌颂男欢女爱,而是从政治上探讨“伙伴关系”和“统治关系”两种模式下的性行为,所以书的副标题是“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

      作者认为,男女关系只有完成从传统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回归,才能恢复性行为美好、高贵、纯洁和快乐的本真,爱情、性爱、生育才能成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部分,进而实现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文化转型。

      这本书的主题太大,加上几千处的旁征博引,看得挺累。有网友说三天看完了,我佩服得无地自容。

      作者海量的引述提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到早期的城邦国家,大量的祭祀膜拜的女性形象雕像、雕刻和洞刻等都在显现当时人们的精神价值。这些形象都是顺应自然节律,象征万物初生和寂灭的力量。在那个时代,人们崇拜女性赋予生命、爱和快乐的强大力量。

      苏美尔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得以保留至今。有学者将分散在各地的苏美尔石碑碎片搜集起来,整理出七首与苏美尔天地女王(苏美尔人爱戴的爱情与生殖女神)伊南娜有关的叙事诗,其中有她与游牧神王杜木滋的神圣结合。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赞美伊南娜的赞歌。

      伊南娜的赞歌作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但有学者认为它们可追溯至更古老的口头文学传统,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7500-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伊南娜的表述直白热烈,现在看简直就是色情文字了。

      后来,男性开始主宰政权,军事、宗教还有法律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统治者甚至不惜篡改传说和教义来巩固男性权力崇拜,女性崇拜则被视为禁忌。

      作者用众多例证揭露了希腊神话、《圣经》里的宗教神话、欧洲古代艺术作品中颂扬男性至上和对女性及女性性欲性爱的歪曲和压制。

      古雅典设有专门针对妇女的警察,他们的职责是限制妇女的行动,以保护她们的贞洁。雅典的法律规定,如果女儿在婚前丧失了贞操,父亲有权把她卖为奴隶,而这条法律竟然是由被称为“民主之父”的索伦制定的。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埃斯基涅斯讲,雅典一位父亲发现他女儿“腐化”了,就把她活活封死在一处废弃的房子里。被法学家奉为圣书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过于粗心、算计不清的妻子要被淹死;如果丈夫另娶了妻子,那么原先那个没用的妻子就可以贬为奴隶。

      同时,统治者还要用礼教、宗教教义、家庭和社会的偏见来控制她们的思想,于是就出现了非洲割礼、英国束腰、中国女子裹小脚、伊斯兰妇女蒙面等众多针对女性的礼俗,而这些,正是女性被剥夺财产权、教育权、决定外形自由权结果。

      全书最生动、于我最有启发的,是作者通过大量引述表达历代文化对女性的诋毁。从希腊神话到《圣经》,再到后来广为流传的童话如《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莫不如此。

      我们熟悉的很多童话,主角大都是女性。童话传达给我们的,除了她们的善良,还有她们的无力,而不是力量。《小红帽》的故事早在十一世纪就流传了,到后来竟有上百个版本。最初的主人公是个聪明的女孩,最终战胜了恶魔。格林兄弟的《小红帽》是最有影响的版本,但故事里的小红帽却被狼吃了。虽然她最终得救,却不是她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猎人救了她。

      甚至在科学著作和庄重严谨的教科书中,对女性的贬损一度也是如此。

      曾经在欧美很畅销的教科书《细胞分子生物学》说,卵子的发生(即排卵)非常“浪费”,因为女性胚胎中发现的700万个胚芽卵细胞中只有3万个一直存留至青春期。但书里却全然不提一个男子在平均60年的生育期内每天要产生1亿个精子,是更大的“浪费”。

      当时的教科书对男性生物过程的描述多用褒义词,而对女性则多用贬义词。

      比如写卵子,“卵子大而被动。它并不移动或漫游,而是被动地被携带、被卷入”;写精子,则是“非常活跃”“敏捷得令人赞叹”“刺穿卵子”……

      到上世纪80年代,研究证实了精子、卵子是互动的,但传统文化观念太强了,在教科书里,精子、卵子只是颠倒了一下角色,结果,教科书里的卵子变成了危险的吸血鬼形象,捕捉和俘获倒霉的精子。

      这些描写太好玩了,以前没注意到,但经作者提示,才发现褒义、贬义的使用还真有对女性的贬损之意。

      总而言之,这本豆瓣评分8.3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还是有的看,作者力图把它写成百科全书式的性学著作,全面展现西方意识革命、女权运动和性解放的全景画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详细谈及两性关系的各个方面,强调了人类两性的性和肉体关系同他们的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同构的。


      但作者的女性主义倾向很强烈,感觉她的引述多少带有些偏见,而且引述过多、过于繁杂,不如直接说自己的观点来得干脆。

      所有人都相亲相爱,尊重代替征服,这是作者描述的未来前景。其实,这个任务极为艰巨,要挑战几千年来的传统谈何容易,作者的愿景多少有些乌托邦色彩,过于理想化了。

      这本书的作者理安·艾斯勒,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国际上评价很高,称她是公认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想家,其思想对哲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