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黄鹤楼》 毛泽东 1927.3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诗文赏析
【注释】
1、菩萨蛮: 词牌名,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 为菩萨蛮。
2、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年),历代屡毁屡建,近代毁于 1884 年火灾。1955 年因武汉长江大桥建设需要,原址(蛇山头)被征用并拆除。现楼为 1981 年依宋代形制于 原址南侧 500 米处重建,1985 年 6 月落成,主楼高 51.4 米,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再现唐宋 楼阁神韵。 关于其得名典故,《太平寰宇记》载:"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黄鹤楼"(注: 费祎为三国蜀汉名臣,卷一百一十三"江南西道一"载费祎传说, 中华书局 2007 点校本,第 2345 页)。这一传说与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文学意象,共同构成黄鹤楼的 文化基因。毛泽东 1927 年春登楼赋词时,虽未见旧楼,但其"龟蛇锁大江"的壮阔意象,恰 与黄鹤楼扼守长江咽喉的地理特征形成时空呼应——1957 年建成的长江大桥正位于黄鹤 楼遗址北侧,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的现代传奇。
值得注意的是,黄鹤楼重建工程(1981-1985)恰逢改革开放初期,其"古今交融"的设计理 念与毛泽东词中"心潮逐浪高"的革新精神形成跨时代共鸣。这种历史叠影不仅体现在建筑形 制上(仿宋楼阁与现代结构结合),更延续了中华文化"以诗证史、以史铸魂"的独特传统。 3、九派:指长江自湖南岳阳至湖北武汉段众多南北向支流的统称,凸显江流纵横、地域辽 阔之势;
4、一线:特指纵贯中国南北的交通命脉——京汉铁路(1906 年通车)与粤汉铁路(1936 年通车),二者在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合称“京广铁路”。
补充说明:尽管 1927 年词作诞生时京汉、粤汉铁路尚未贯通,但毛泽东以“一线”预判其 战略价值,暗喻革命力量终将突破地理阻隔实现南北联动。这一意象既贴合当时红军割据与 全国革命形势的内在联系,亦以铁路的“线性贯通”隐喻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展现出诗人 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浪漫主义豪情。
龟山(汉阳)、蛇山(武昌)隔江对峙,形如巨龟蟠伏与长蛇蜿蜒,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毛泽东以“锁大江”三字,既写两山夹峙江流的险峻地势,更暗喻 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对 革命力量的军事封锁。 龟蛇二山锁扼长江航道,其军事要冲地位历代皆然。据《水经注》载:"江水又东径鲁山南, 又东径赤壁山北......夏水襄陵,江阔数十里。"1927 年北伐军与直系军阀对峙时,龟蛇要塞 曾部署重兵。毛泽东以"锁"字凝练千年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意涵,与崔颢的仙人飞升意象构 成"现实桎梏 vs 精神超脱"的镜像对比——自然之“锁”与时代之“困”交织,凸显革命者 在逆境中的突围意志。
6、黄鹤知何去
5、龟蛇
化用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之问,却赋予全新革命内涵: 历史回响:崔诗借仙人飞升抒人生须臾之叹,毛词则叩问革命航向——旧日理想(“黄鹤”) 消逝,新途何在?
时空张力:崔颢怅望“烟波江上”,毛泽东凝视“烟雨莽苍苍”,前者陷于个体乡愁,后者 胸怀家国命运,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7、酹:酹”乃古典诗词中高频意象(如苏轼“一尊还酹江月”),本义为以酒浇地祭奠。 毛泽东“把酒酹滔滔”之笔,有三重突破: 仪式感:以江涛为樽、以热血为酒,赋予悲壮的献祭意味;
动态性:“酹”字带动作势,与“心潮逐浪高”形成连贯意象链; 颠覆性:传统“酹”多含消极宿命色彩,此处转化为“以身许国”的主动抉择,彰显共产党
人的斗争哲学。
赏析:
上阕以宏阔视角勾勒长江(九派)与京汉铁路(一线)的地理格局,“茫茫”“沉
沉”暗喻时局压抑;“龟蛇锁大江”既写龟山、蛇山夹江对峙的实景,又象征革命
受阻的困境。
下阕借黄鹤楼传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抒怀,追问历史去向,而“把酒酹滔滔”以
酒祭江,宣示豪情;“心潮逐浪高”将个人激愤与革命信念融入滔滔江水,形成磅 礴的情感张力。在新时代深化改革中,"心潮逐浪高"的进取精神体现为:自贸区建 设中的制度创新突破(如海南自贸港政策试验)、科技创新领域的揭榜挂帅机制(如 "北斗"系统研发),皆是对"以诗证史、以史铸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二、历史背景:1927 年的危机与转折
1. 大革命失败前夕: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陷入低 潮。1927 年春(阳历 3 月),毛泽东赴武汉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登临黄 鹤楼。此时距"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 月 12 日)仅月余,汪精卫集团尚未公开"分 共"(7 月 15 日),但武汉三镇已暗流涌动。词中"烟雨莽苍苍"既摹写阴郁天气, 更隐喻山雨欲来的政治气候。
2. 毛泽东的忧思:彼时毛泽东任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深入农村调研,但党内对其主 张尚未重视。词中“烟雨莽苍苍”折射对革命前途的忧虑,而“心潮逐浪高”则隐 含不屈的斗志。
3. 地理象征意义:武汉作为革命中心,长江与铁路交汇处既是交通枢纽,亦是政治风 暴眼。“龟蛇锁大江”暗喻反动势力对革命的封锁与压迫。
三、现实意义: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1. 逆境中的信念坚守:词作展现革命低谷期的豪迈情怀,启示当代人在困境中保持战 略定力,以“心潮逐浪高”的积极心态面对挑战。
2. 历史与时代的对话:黄鹤楼作为千古名楼,承载崔颢乡愁、李白洒脱等文人情怀, 毛泽东则赋予其革命者视角,提醒今人:历史地标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精神传承 的载体。
3. 斗争哲学的现实映照:“把酒酹滔滔”的仪式感,象征以行动回应时代之问。在今 日改革深水区,需同样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局创新。
四、艺术与意象鉴赏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菩萨蛮》原为盛唐教坊曲[注:《中华词律辞典》对《菩萨蛮》 词牌格律的考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 478 页)],多咏边塞苦寒 (如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至清代纳兰性德始拓展闺怨题材。毛泽东反其道 而行之,将边塞词的雄浑气象注入登临之作,以"茫茫九派""沉沉一线"的宏大叙事 突破传统词体的婉约框架,开创"豪放词新范式"。
意象的双重性:自然景物(长江、烟雨、龟蛇)皆具政治隐喻,实现“景语即情语” 的升华。
书法与视觉表达:毛泽东手书此词时笔势奔放,墨迹如江河奔涌,与词意高度统一, 成为“诗书合一”的艺术珍品。
注:毛泽东手书真迹可见《毛泽东书法选》(文物出版社,2018 年,第 123 页)。
五、结语:词作的时代回响
《菩萨蛮·黄鹤楼》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喷发,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记录了中国革 命从挫折到新生的转折,而其中蕴含的乐观主义与斗争精神,至今仍激励人们于变局中开新 局。重读此词,是触摸革命先驱的精神密码,是解码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更是 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动能——正如滔滔江水奔涌向前,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智 慧与浪漫情怀,永远是指引我们破浪前行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