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芸:墨香入手时刊·人意境生——我给贾平凹赠《华文月刊》

作者段小芸(右)向贾平凹赠送《华文月刊》


墨香入手时  刊·人意境生——我给贾平凹赠《华文月刊》


              段小芸


想亲眼见到文坛大师贾平凹,近距离感受其文人风采、独特魅力和大家风范的人,不再少数,尤其是文学爱好者和喜欢贾平凹作品的读者朋友。对其偶然出现在某个文学、读书或书画艺术分享会活动现场,读者更是慕名前来,蜂拥而至,以争相与其合影为乐事。

在2025年8月16日陕西省图书馆万邦书城举办的“别材·别裁马河声书画展”开幕式上,我不但与贾平凹近距离地进行了简单的文学交流,活动结束后,把《华文月刊》2025年2月号“段小芸文学专题”那期杂志递到贾平凹手里,而且还与他合影留念。

我见过贾平凹三次,均印象深刻,而唯独这一次尤其令我难以忘怀……

乙巳8月13日,一个浅秋的午后,我收到马河声微信发来“别材·别裁马河声书画展8月16日在西安开幕”的请柬。

我与马河声仅有一面之缘。在今年3月初,书法家马治权在南大街中大国际万邦书城举办的书法分享会上,马河声是特邀嘉宾,他在主席台上激情洋溢地分享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特感悟,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令我对他刮目相看。当场我们互加微信,我热情地送给他一本2025年2月号《华文月刊》“段小芸文学专题”杂志,以文会友,就算彼此认识了。他大致翻阅了一下杂志,夸赞说:“你的影响力还蛮大的,给不少名人写了文学评论。”

8月16日,蓝天白云,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秋色宜人,是一个美好而吉祥的日子。我受邀参加了“别材·别裁马河声书画展”开幕式。

下午3时,“别材·别裁马河声书画展”在陕西省图书馆万邦书城盛大开幕,这是一场氛围热烈浓郁的书画艺术盛宴。整个活动现场,群贤毕至,胜友如云,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盛况空前,逾500名社会各界人士现场参观分享。马河声做了慷慨激昂、情真意切的精彩发言,接着是钢琴、小提琴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几位秦腔名家的倾情献艺,余音绕梁,令人如痴如醉……

整个艺术展厅,共展出马河声书画作品300余幅,其中有山水人物、虫鸟器物以及书法作品,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尤其是书法作品从屋顶垂悬而下,人们须抬头仰脖,方可观瞻整幅作品的内容,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扑面而来……这种宏大气势,令人惊叹不已。

台上几位嘉宾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为听众朋友分享马河声书画艺术人生的动人故事,敬佩他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马河声的精彩人生和他在书画艺术道路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感受书画艺术氛围,聆听名家精彩分享,倍感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和馥郁芳香。

在这次书画展上,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等文艺界重量级嘉宾亲临现场助阵,为书画展锦上添花。

我曾经三次有幸见到贾平凹,特别是这一次令我难忘。

2008年元旦前夕,在高新区香格里拉酒店举办的一次大型酒会上,第一次见到贾平凹。那天晚上,我见到了贾平凹和方英文,尽管与他们距离较远,看得不是十分真切。但我清楚地记得,贾平凹讲话说的是正宗老陕,很自然,很朴实,很亲切。那时候贾平凹正值壮年,创作的精气神属于井喷期。

2018年9月,一个秋日的上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我有幸参加了“清风高谊——费秉勋贾平凹师生情谊展暨《贾平凹论》《中国古典文学的悲与美》首发式”活动,这是我第二次见到贾平凹。他在我购买的《秦腔》贾平凹签名版扉页上签了日期“2018”。

第三次,也就是参加马河声书画展的这一次。在这个美好的秋天,我近距离地见到了贾平凹。

疫情期间,我再次认真拜读了贾平凹《平凹散文》这部散文集,撰写了一篇文学评论,题目为《贾平凹文学梦想启航的地方——读贾平凹散文集<平凹散文>》,先后被《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三秦散文家》《搜孤网》《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转载,反响热烈,获得学者、评论家及广大读者的喜爱、留言及美评,令我深受鼓舞。后来,今年又收录在《华文月刊》杂志2025年2月号“段小芸文学专题”评论七篇的首篇中。

我时常在想,要是贾平凹能看到我给他写的这篇文章,该有多好啊!李叔同在《晚晴集》中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那天吃过午饭,早早出发,先生开车送我至陕西省图书馆,活动是3时开始。我大约是2时许到达,签字,领资料,步入展馆,快速地参观、拍照,与马河声合影及与诸多文友打过招呼后,我来到了主会场。

第一排是沙发椅,按照惯例是留给嘉宾的。于是,我选中了靠近走廊进出方便的第二排位置。

我继续在展厅参观浏览。当再次回到座位的时候,已经大约2:40分左右了。刚一坐定,猛一抬头,发现很多人在前面围着一个人照相。我定睛一看,原来是贾平凹到了,大家纷纷与他拍照合影。

他恰好就坐在我的右前方。大家纷纷上前与他合影留念。他安静地坐在沙发椅上,不苟言笑,既不交头,也不接耳,积极地配合读者的拍照合影。看到别人都在热烈而尽情地拍照,我心一热,心想机会难得,也走上前,坐在沙发上,让别人拍照,跟他合了一张影。

等合影一波一波的浪潮过后,我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刚好与贾平凹一前一后相错的位置,令我十分满意。我觉得这是天赐良机。这时,我的心思又开始涌动……心想,何不赶快拿出那期《华文月刊》送给他?然而我的心里又有点矛盾,生怕人家贾老师不愿意接受,该怎么办?

这时,漂亮的女主持手执话筒,急促地催促时间快到了,让嘉宾准备上台。于是,我不再犹豫和彷徨,快速地从布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杂志,匆忙地翻到给他写评论的那一页,准备呈给他看。

然而就在这时,我看见贾平凹刚端起左边扶手上一次性塑料杯子的茶水,正要往嘴边送的时候,我指着杂志上面的文章对他说:“贾老师您好!这是《华文月刊》杂志,我的文学专题,上面有我给您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是李印功给您赠送过的那个《华文月刊》,您知道的。”他听到我的问话,只好把刚挨到嘴边的杯子,又重新放到沙发扶手上,大概扫了一眼我手里指着的文章标题。

接着,我又说:“嗯,这篇文章还在您的公众号上发表过。”我一着急,说成他的公众号,其实是《贾平凹文学艺术研究院》公众号。他闻言,“嘿——嘿——”地笑了两声,说:“那不是我的公众号。”

我说:“对对对,我说错了。”我立即纠正。

然后我说:“那我把这本杂志送给您吧!”

他摊开两手,示意说:“那我现在没办法……”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但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我接着说:“哦,对对对,一会儿等活动完了再说。”

就在我们说话的当口,主持人不停地催促说,时间已经到了,活动即将开始。

下午3时,书画展开幕式准时开始。第一位分享的嘉宾是贾平凹。岁月似乎并未在他的身上留下太多的印记,与我七年前第二次见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此刻,我仔细观察台上正在发言的贾平凹。只见他的头发有些谢顶,仅有几缕长发覆盖在头顶,但他容颜焕发,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娓娓而谈。他的着装穿戴都很普通,很平实,毫无“文化名人”的架子。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仍虚怀若谷,朴实敦厚,谦逊低调,温和良善,令人感慨。

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的话音,打断了我的沉思……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台下的读者“哗啦”一下,如潮水般涌上去,把贾平凹紧紧地围在中间。

他们手里抱着一大摞贾平凹的著作,让他签名,有的人怀里甚至抱了七八本。我一看这阵势,太壮观,我这杂志咋送?我又开始犹豫,打退堂鼓,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送还是不送?人这么多,啥时候才能轮到我呢?

贾平凹为人诚恳实在、宽厚和气,他来者不拒,气定神闲,耐着性子,给读者一本一本递上书的扉页上,签上“平凹”两字。

这时,不停地有人来催,说:“贾老师快点,还有人找你呢,还有事呢。”

情形异常紧张,我心里十分着急,旁边围着的读者还不少。我想若再错过这次机会,以后不会有了。何况我刚才答应他了,说活动结束,再给他送书。

这时,耐心等待他给一位读者签完名后,我赶快把杂志拿到手上,翻到扉页处,说:“贾老师,那您给我也签个名。”他可能脑子也有点“木”了,就在我的杂志扉页上写了“平凹”两字。我想既然字都签了,我已经站到他跟前了,就说;“那这本杂志送给您吧。”他抬了下眼皮说:“哦,你刚才说了。”

我想贾平凹既然愿意接受杂志,就提出跟他合张影,他愉快地同意了。我赶快把手机递给对面一位女士,快速地说:“美女,麻烦你给我和贾老师照张相。

”我说:“刚好把杂志捧在手上。”贾平凹微笑着说:“刚好你拿上。”然后,我们对准镜头。     

我原以为只有我的手上捧着《华文月刊》杂志,最后我快速地浏览了一下照片后,没有料到的是,贾平凹的右手也扶着杂志。这情景令我感动。

这时,郭彤彤又来催促他:“贾老师快点儿,还有别的事儿呢。”

人群里只好闪开一条缝,贾平凹把《华文月刊》杂志和薄薄一沓书夹在左臂,在别人的引导下,在前呼后拥的人流中,从展厅旁边的过道,疾步往前走。

有照过合影的,有没来得及照合影的,还有没来得及签字的,一大群人都跟着他们往前走。我自然也跟在他的后边,被人流裹挟着朝前走。我从侧面不时地观察他,他的左臂弯里一直夹着那几本书。

这时,走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女士直接问:“贾老师,您还记得我不?”没等贾平凹回答,她挺有眼色,接着说:“来,来,贾老师,我帮您拿着吧。”

我正担心着,怕贾平凹忙乱中,一答应,让别人替他拿着,到时候找不着了,放丢了,就麻烦了。

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不咧,我自己拿。”贾平凹一边疾步走着,一边婉拒了这位女士的好意。说话间,他还有意识地把左胳膊夹着书,往自己身体内侧靠了靠,仿佛怕被谁夺走似的。这个微小的细节,瞬间被眼尖而灵敏的我扑捉到了,让一直跟在他身后、举着手机拍照的我,内心特别感动。

不愧是大腕名人,他的温和良善、宽厚仁慈、心细如丝和善解人意,令我心生温暖和敬佩。

当天晚上,在我与李印功的通话中,李印功兴奋地说:“第一个把《华文月刊》杂志送到贾平凹手中的人,是我;第二个人,就是你——段小芸老师!”

    2025年8月31日于西安

(本文原创首发2025年10月号《华文月刊》杂志·本刊特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