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vs肋软骨,耳再造双足鼎力

在医疗美容与修复领域,耳再造手术为众多因先天畸形或后天创伤而失去正常耳部形态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其中,生物材料耳再造和肋软骨耳再造是两种常见的手术方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缺点。以下将对这两种耳再造方式进行详细对比。

材料来源与特性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通常是人工合成或经过特殊处理的材料,如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排异反应的发生。其优势在于可根据患者耳部形态进行精准的 3D 打印,高度还原正常耳廓的结构,耳轮 - 对耳轮夹角等关键参数还原度达 98%。此外,生物材料无需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材,避免了对患者身体造成额外的创伤。

肋软骨

肋软骨取自患者自身的第 6 - 8 肋。作为自体组织,肋软骨最大的优势是不存在排异风险,术后再造耳的触感和外观自然度极高,非常适合追求高仿真效果的患者。但取肋软骨这一操作本身具有一定风险,可能导致胸廓发育畸形,据统计,该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 5%。而且,并非所有患者的肋软骨都适合用于耳再造,例如一些患者的肋软骨可能存在钙化现象,影响雕刻和使用 。

手术过程与复杂性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耳再造手术相对较为简便,一般手术周期为 1 - 2 期。手术主要是将预制好的生物材料支架植入耳部,通过精细的操作将其与耳部周边组织妥善融合。由于无需取肋软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在植入过程中,需要确保生物材料与周围组织紧密贴合,以降低感染和排异的风险 。

肋软骨

肋软骨耳再造手术较为复杂,通常需要 2 - 3 期完成。首先要从患者胸部切取合适的肋软骨,然后对肋软骨进行精细雕刻,使其成为与正常耳廓相似的形状,最后再将雕刻好的软骨支架植入耳部。取肋软骨的过程增加了手术的创伤面积和风险,术后患者在胸部取骨部位会有明显疼痛,恢复时间也较长 。

术后效果与长期稳定性

生物材料

从短期来看,生物材料耳再造能快速塑造出较为逼真的耳廓形态。根据《中国耳再造技术发展白皮书 (2025)》,术后 5 年形态稳定率可达 95.8%。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生物材料可能因降解或受到外力影响而出现形态改变。一些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生物材料外露、感染等情况,总体发生率不高。

肋软骨

肋软骨再造耳在术后长期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由于是自体组织,与人体的融合度高,只要手术成功,再造耳的形态和功能能够长期保持。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再造耳变形的情况,这可能与雕刻的软骨支架结构、术后护理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术后满意度可达 92.3% 。

适用人群与建议

生物材料

适合年龄较小、胸壁发育不足的患者,例如学龄前(3 - 8 岁)儿童,可优先考虑生物材料耳再造,这样能避免取肋软骨对胸廓发育的潜在影响。另外,对于那些不愿承受取肋软骨痛苦的患者,生物材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肋软骨

更适合对再造耳自然度和触感要求极高、年龄在 17 岁以上的成年患者。对于一些耳部畸形较为复杂,需要大量自体组织进行修复重建的患者,肋软骨也更为合适 。

总之,生物材料耳再造和肋软骨耳再造各有优劣。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耳部畸形程度、身体状况以及个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后给出最适合的手术方案。

吴建明医生在Medpor耳再造技术上有着诸多创新,这些创新成果为小耳畸形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他率先将AI数字化建模技术引入 Medpor 耳再造手术中。在术前,通过对患者耳部及面部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扫描,获取耳部 200 多个关键解剖点以及面部 2000 + 个数据点 ,精确测算耳部与五官的最佳比例关系。然后,利用 AI 技术模拟重建耳廓形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精准的依据。这种数字化建模技术,改变了以往仅凭医生经验和手工测量来设计手术方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手术方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让再造耳的形态与患者的面部轮廓和五官比例更加协调,达到更好的美学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