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3就快要结束了,看到朋友圈有很多倒数的文案,羡慕他们~
先说说为什么注册了简书账号吧。
很久以前一直都在犄角旮旯里记录所思所想亦或是一些不成熟、瞬时的感受的习惯,因为我自认为,原本的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只是这么些年来受“生活”所迫,我得非常理性的去生活;很多时候,现实不允许我花太多的时间去整理这些情绪副产物。
而,类似朋友圈、抖音这类基于分项目的的平台又不太具有私密的属性,除了与工作关系高度绑定以外,他们整个的产品设计上就是希望你公开、放在大众的视角下去审视、评论最终引流。于我,似乎这种“笑笑别人、被人笑笑”的大众娱乐式分享,总少了一些没来由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对了,我不认为这是贬义词,因为我定义它的作用域是律己不律人。另一类,就是用了很久的博客,记得还是诺基亚时代开通的,因为我今天打开发现我的头像还是那个时代的(非常的非主流,keke)。可能是用的人少,现在基本没啥功能了,文本编辑器也非常的难用;另一方面里面的内容也算是比较杂,遂弃之。经过了一番调研,决定拥抱新平台。
那么在这个平台想分享点什么呢?
我想大概三类吧。
首先,我搬运了两篇以前博客的文章,那是一段人生的苦难日子。我觉得搬运过来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醒我,我也是一个坚强的人。或者说,在我30多的人生里我自认为经历了大部分人一辈子里面会遇到的悲欢离合。而这两篇记录、作为其中的代表/缩影是唯二可以进行分享的。说回来,那这第一类,就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琐碎吧,也是我日常会在手机或者纸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些东西。这一类我觉得简书的默认分类【随笔】就挺好的。
第二类,我想就是把它当做是以前的印象笔记吧。可以去记录一些工作过程中的思考或者感想,比如读到什么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但并不面向大众的科普。可能会比日常的DR、WR要随意一点。对了,我还不太清楚,这个是否可以在iPad上用笔涂鸦。
第三类,我想就是我自己日常的倒腾。比如这半年,我先后入手了书架音箱、黑胶、磁带机,组装了垃圾桶黑苹果、NAS,也第一次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布置了自己喜欢的桌面,这些都可以记录分享,当然更多的可能是周末新打卡了深圳的什么地方。
背景交代完了。简单谈一些这些天遗落在脑海中的一些感想吧。
2023确实过得确实飞快。
因为从大年初一就在单位忙着写毕业论文,紧接着一个个dealine地提交毕业材料,到5月份完成答辩、6月份学位授予到7月份入职,根本容不得半分钟思考。
7-9月份实际上摸了三个月的鱼,毕竟之前计划的毕业后休息个把月也没用落实。一方面,如果真休了,感觉一个人去,现阶段会挺无聊的,而我最好的旅游搭子、吃饭搭子——小Anny也要上学,貌似并不能陪我一起外出;另一方面,刚刚搬出去住,还是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需要自己添置、布置,再加上不太宽裕的预算,的确花了一些时间,整个弄好差不多到8月底。
10月以后就开始折腾论文和项目了,除了团队的(虽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就是自己之前未完成的一些工作。然后,感觉更多的是思考接下来身份转变了,我因为如何安排工作和生活。
但从内心,已经不大会像之前学生时代那么紧绷了,毕竟现在这是一份工作,总觉得,如果真干不好,大不了我辞职;总不至于像之前那样毕不了没出路。所以,我一般没事下班会直接回去追追剧或看看电子榨菜,星期中间也会多回去老爸那边或者和同事出去吃吃饭,而周末就更多的去陪小Anny玩玩。比如我们俩今年就打卡了广州和深圳一些地方,去珠江新城多店打卡、去大梅沙海滩放空等等,以至于像同事说的,估计给她的形成了一个不太好的reward机制,爸爸回来=带我出去玩。我想这个可能得再斟酌斟酌。
一转眼这不就到12月份了。
对于2023有很多历史的遗留问题并没有能很好的处理,甚至有一些,我现阶段并不能、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因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接收到的信息并不能够自洽。也有一些欠下的帐还没有能还清,比如论文的发表等等。但至少是在朝着更好的,或者说是变化的方向发展吧。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