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好多写作的同学,不是平时写不出东西,而是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的没有感染性,别说读者就是连自己都打动不了。
两个例子,抛砖引玉。
01
上中学时,写作文常爱用我觉得,估计是,我想等这类词汇。
后来,遇到了另一个老师,她在我作文上写的“姑姑走了,我觉得家里最近冷清很多”这句话下面划了横线,边上写着:家里冷清的样子是什么,写出来。
我开始回忆,脑海中不断闪现着家中的样子,然后写出下面一段话:往常中午吃完饭,姑姑都叫上隔壁的二奶奶来,加上妈妈和婶婶凑够一桌牌。她们中间谁打赢了,我会趁机过去讨几块钱,去村口小卖部买上最喜欢的零食吃。但是吃也是有代价的,我要接过茶壶,像个店小二一样,一会儿过去添点茶水。现在,姑姑走了,家里的牌桌也没人张罗了,小卖部的老板娘看着我都眼生了,妈妈也是吃完饭就午睡了,二奶奶忙着伺候她刚生出的孙女,那把茶壶,盖子上都生了灰。我才发现,原来家里已经这么冷清了。
写完再交上去,老师看完问我,换成这样写,自己看看觉得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我细细看看,果然没那么干了。
老师问我,街上有两个乞丐,一个直接拿着碗说可怜可怜我吧;而另一个人也说,家里遭了难,没法子了才出来的。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都没好几天没吃饭了,你就行行好,可怜可怜我吧。
你只有一个硬币,会给谁?
第二个乞丐,我下意识回答了。
原来,我之前写的文字,这么直白没说服力。
写文章,要有理有据,懂得用细节去论证你要表达的思想。
02
但这还没有完结,接下来,老师把我最后一句话“我才发现,原来家里已经这么冷清了”划掉了。
你再读读,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我从第一行开始读,读到“生了灰”,心情正沉浸在这些场景里,感情正要迸发,戛然而止。
有了那句话,思绪回到了冷清这个点上,没了之后,感情虽然仍然是这个调调,可人仍旧掉在这些回忆里没出来。
别告诉你的读者家里冷清了,细节描写充分了,人物行动到位了,最后点题的总结话语再说出来,反而画蛇添足。留白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写作技巧,给你的读者思考的空间,别一锤定音,这样的文字,共鸣才更深。
老师这些话,我再没有忘记。此后再写故事,写完之后,总要试图修剪掉多余的话,没有了这些旁枝末节,故事反而更动人,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03
除了分解论证,我在最近写文时,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当单独写一个人的时候,无从下手。
常常就是:又要交房租了,可是她手里已经剩下不到200块钱,工作还没有着落,可该怎么办。
我承认自己写的这一行字太平平淡淡,连我自己看了都无感。
那么该如何拯救?
(1).进入这个角色
譬如:她看看手机上的日期,明天又要交房租了,上个月这个时候,房东已经打电话询问她明天是否有空在家了。桌子上除了吃剩的泡面汤什么食物都没有,已经下午3点半了,她才只吃了一碗泡面。强烈的饥饿感提醒她,该吃饭了。她拿起床头抽屉里的钱包,翻了翻,还有187块钱,不,桌子角落还有7毛钱,这是交电费余下的零钱。想起上午接到的面试未通过的电话,她又没了下楼吃饭的心思了。
一个人的角色,进入这个人物里,想象着如果自己就是她,会有什么心理活动或行为,写下来,不要用太过抽象或概括性的词汇语言。分解你的人物思想和动作,不要图省事。
(2).赶快遇见另一个人,不要一个人待着
譬如:她看看手机上的日期,明天又要交房租了,上个月这个时候,房东已经打电话询问她明天是否有空在家了。电话突然响起……/突然传来了敲门声……
一个人遇见了另一个人,会发生什么冲突,碰撞出来什么情节呢?好期待。
看完这两段,不知道你是否有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