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影响能力形成/发展的因素
口诀:先早教,再实践,重努力
(1)先天素质:比如大脑发育的情况等,先天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2)早期经验:例如很多家长很注重早教
(3)教育与教学: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发展自己能力的同时要多努力
二十二、小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答题需展开
(1)尊重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性
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在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尊重小学生能力的发展的类型差异,尊重小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尊重小学生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2)增强小学生能力培养中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他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参与,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能力时,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3)处理好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将其割裂开,只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应当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十三、良好性格的培养
口诀:因我集市打观强
(1)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6)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二十四、编写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2)理论和实际想结合
(3)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成就的关系
(4)妥善编排教学体系,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5)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力求整齐美观、图文并茂、牢固耐用、便于携带等
二十五、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3)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二十六、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口诀:内母猪过重,方去膘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法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二十七、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二十八、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二十九、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1)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思维没有守恒性
(5)集体化思维:做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一个维度
三十、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并不准确,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3)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三十一、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口诀:心情学堂法来激趣
-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兴趣
-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十二、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口诀:正强化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家长做个别评价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中正确引导
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三十三、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 前道德阶段(2~5 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该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 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 有约束力。
- 权威阶段(5~8 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 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 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 可逆性阶段(9~11 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 纯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而是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 错。
- 公正阶段(11 岁以后),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三十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 前习俗水平:9 岁以前。
- 惩罚与服从阶段。这个阶段大多数孩子认为汉斯不该偷药,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偷东西会坐牢。关键词是避害。做不做这个事情就看这件事有没有害处, 不做这件事是为了避免惩罚。
-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个阶段大多数孩子认为该偷药,因为偷了药可以救 妻子,符合自己的利益需求。关键词是趋利,符合利益的事情做,不符合利益的 事情不做。
- 习俗水平:9~16 已经有规则意识了。
- 寻求认可阶段:也叫好孩子定向阶段。如果这样做别人会夸自己是好孩子, 那就去做,如果这么做别人不夸就不做。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管认为汉斯该偷还 是不该偷,都是为了谋求他人的赞赏。
- 维护权威和秩序定向。这个阶段的孩子初步具有法律意识,单选题备考。 这个时期的孩子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不可以改变的。这里 的法律还包括日常的规则,比如交通规则、家规、班规、校规。这个阶段的孩子 认为不该偷药,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要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法律是不可以改 变的,不可触犯的。
- 后习俗水平:后是超越的意思,也就是超越了当下的规则。
- 社会契约:法律就是一种契约,是人坐在一起商量出来的,当法律不符合 需要的时候可以改变法律,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法律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可 能会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汉斯的情况,法律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了,所以法律应该 改变一下。
- 普遍原则/伦理定向:这一时期认为生命高于一切。只要动机是好的,行 为就是好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认为汉斯应该偷药,因为救人要紧,生命最重要。
三十五、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基本特点:协调性
- 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 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
- 儿童道德发展存在一个“关键年龄”(三年级)
三十六、小学生的品德指导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
- 客观原因:家庭、学校、社会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等 - 主观原因:认识、性格、行为、意志、情感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和性格上的缺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