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谁能想到,它成了2019年春节档的关键词。
从外星人降临地球,到地球离家出走,一软一硬,票房数一数二。
很多人说,2019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那2019年以前,中国科幻都去哪了?
今天,Sir就带着你们回到公元前,说说那些不能被遗忘的国产科幻往事——
《庄子梦蝶》
1928年
导演: 未知
主演: 未知
无人看过,无据可查,却被传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无声片。
在Sir看来,无非因为四个字:
“庄周梦蝶”。
典出《庄子·齐物论》。
通过梦中变化为蝶和梦醒后复化为己的描述,探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这种思辨,极具科幻色彩。
甚至放到当代科幻电影中仍不过时。
《黑客帝国》,人类以母体创建的虚拟现实作为能量来源,当灵魂剥离肉体,到底什么才是真实?
《西部世界》,人类在人工智能的程序中写入了自由意志,当机器拥有灵魂,到底什么才是虚幻?
它们追问的,其实都是“庄周梦蝶”的问题。
《六十年后上海摊》
1938年
导演:杨小仲
主演:韩兰根 / 汤杰 / 刘继群
新中国成立之前唯一一部有料可查的科幻题材电影。
热度,属于现象级的贺岁片。
据当时报道,上海四百万人都是《六十年后上海滩》的观众。
放到今天,绝对是票房冠军级别。
主演,同样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两位笑星。
韩兰根和刘继群,光看脸,就充满喜感。
名曰:理想科学滑稽巨片。
故事讲述两位公司职员,在睡梦中来到六十年后的上海,被大学教授使用科学手段“复活”。
两人在面对这个陌生的新世界时,闹出好多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
虽然是喜剧,但《六十年》的科幻部分并不含糊。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展现出各种并非完全脱离科学的高新技术。
两人误入“天气控制室”,毫不知情地转动“温度、气流”等控制阀门,导致外面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雨。
两人闹事被警察局拘留,由“机器人”监督罚他们吃苹果两大盆。不吃,机器手就打他们耳光。
电影中还有一段主人公和他们的儿子站在屏幕前进行了一场“视频通话”。
真没想到……
中国电影第一次几乎幼稚的科幻尝试,完成了对未来世界的神预言。
《小太阳》
1952年
导演:王敏生
主演: 毕克 / 金乃华 / 倪康 / 高加索 / 朱妙善
刘慈欣心中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
他在《被忘却的佳作》一文中提到这部电影,用了两个“吃惊”。
拍摄时间令人吃惊——
五十年代中期,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出品。
内容同样让人吃惊——
在《流浪地球》60多年之前,国产科幻就表现出改造太阳系的野心。
电影讲述几位青少年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利用反物质造出能发光的小太阳,并且亲自驾驶他们设计的火箭,将小太阳发射到太空中,北国的春天提前到来。
关于影片,刘慈欣如此评价:
与拙作《中国太阳》相似,描写中国人在太空轨道上建造反射镜,但目的比《中国太阳》更合理,是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
虽然这部影片是少儿科幻,但色彩绚丽,风格清新,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
电影的视觉风格也同样硬核。
悬浮列车穿梭的未来城。
布满各种电子仪器的实验室。
还有载人火箭驾驶舱以及飞行器太空对接。
《小太阳》这种近乎科教的硬科幻,在当时似乎还是太超前。
不管对中国电影,还是当时的观众。
据说因为片中的“两个太阳论”导致电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雪藏,甚至很多研究中国科幻的学者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之后CCTV电影频道悄无声息地播出过一次后,就销声匿迹了。
豆瓣网友@Q-bits在2015年写下短评:
印象中没什么,现在想想真是碉堡了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1958年
导演:金山
主演: 邓止怡 / 姜祖麟 / 吴雪
北京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九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
时值大跃进,北京十三陵水库开建,共计十万余劳动大军赶赴水库。
中国著名剧作家田汉以此为创作背景,短时间内创作出话剧《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板块,以十三陵水库为核心,展示不同时期自然、社会和人。
原本仅占话剧十三分之一的“未来”篇,在改编为电影后扩充到全片的三分之一。
电影中1978年是这样的——
78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人们开着敞篷直升飞机从天而降。
手拿可视频通话的移动设备,是几十年后笔记本电脑的雏形。
“大男子主义”成为过时的旧思想。
国家已彻底消灭了三大差别,每人每天可以分配到一条大肥猪。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也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的科幻题材。
中国特色共产主义科幻片。
当时的报道评价这部电影为科幻,是“对全部文学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
但在Sir看来,它的科幻只不过是一部主旋律误打误撞拍出了别样的乌托邦气质。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之后,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科幻电影步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死寂。
而与此同时,中国却实打实地上演了许多或科幻或魔幻的故事——
亩产万斤,肥猪赛大象,小球藻充饥,知识青年用体力修理地球……
遍布神州的土法炼钢炉,不知道是否为《流浪地球》中的星球推进器提供了灵感。
《珊瑚岛上的死光》
1980年
导演:张鸿眉
主演:乔奇 / 凌之浩 / 乔榛 / 马军勤 / 邱岳峰
1980年的《珊瑚岛上的死光》,是国产科幻沉寂十几年后的破冰之作。
影片改编自中国科幻小说家童恩正的同名小说。
小说本身在当时轰动一时,创下两个纪录:
第一本刊登在文学界最高权威刊物《人民文学》的科幻小说,以及,第一本被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
电影上映前,万众期待;上映后,槽点满满。
特效粗糙又缺乏科学严谨。
当时一位著名科学家评论说:
高能量的激光怎么是红的,红光是能量最低的光,这样的激光应该是看不见的,如果要加强视觉效果,可以搞成蓝色的嘛。
还有为取悦观众硬加的爱情线。
刘慈欣对此毫不留情地吐槽:
原小说中好像是没有女性的,电影中加了一个,此女无作用无性格,连姿色也没有,在最后驾驶了一艘比公园中的小船儿大不了多少的小艇,越过大洋从原子弹下救出了男主人公。
彼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较好的科幻文本;但显然,尚未具备将其改编成电影的能力。
《错位》
1986年
导演:黄建新
主演:刘子枫 / 牟红 / 杨昆 / 孙飞虎
早在三十多年前,中国已拍出豆瓣8.0的科幻题材。
镜头语言大胆先锋。
视角更是独特犀利——
借着AI的壳,拔下官僚主义的皮。
影片主人公赵书信是一名研究人工智能的工程师,却“不幸”升职为身居高位的局长。
为什么说不幸?
因为赵书信最讨厌的,就是开会。
无穷无尽无聊的会议。
直到有一天,他看着桌上模仿人类行为的小机器人,心生一计。
计划做出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工智能。
不需要多高级,只要能替他开会就行。
人工智能出色完成了任务,在会议上挥斥方遒,口若悬河。
人工智能同时不满足于完成任务,它逐渐升级,开始思考。
以机器的思维,思考人类的可笑。
你们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给自己制定了很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希望别人遵守。
比如,我在台上以你身份讲话,台下的人,不愿意听,也得鼓掌。
赵书信说:你的平行思维系统很好。
AI却回答:即使你把人类的思维输入给我,我也只是重复,我要跟你一样有个性,有思想。
人工智能从最好的帮手,慢慢变成最大的威胁。
《霹雳贝贝》
1988年
导演: 翁路明 / 宋崇
主演: 张京 / 王莹 / 章萍 / 张毅 / 鄢丽娜
不少80、90后的童年阴影。
前段时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刷屏时,CCTV-6还重播了这部经典儿童科幻。
片子的主人公贝贝,刚出生就开挂。
远道而来的外星人给了他一双带电的双手。
贝贝动动手指头,就能让下课铃提前响。
贝贝还可以操控交通灯,让公交车畅通无阻。
他挥挥手掌,就能让游乐园的飞船为自己一个人开启。
能看出来,电影的特效依然很粗糙,但即便现在重看也还是乐趣多多。
科幻 ≠ 特效。
技术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巧思来弥补的。
片中还有两处很让人心酸的情节。
家人发现了贝贝的超能力后,从小就强迫他必须戴手套,还被关在家里。
后来见义勇为的贝贝超能力被发现,但他日子依然没有好过。
父母让他抱着电鳗拍摄广告。
这是贝贝的家人对待霹雳贝贝的态度,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科幻电影的态度。
不是被当作离经叛道的异类,就是沦为吸引眼球的噱头。
《大气层消失》
1990年
导演: 冯小宁
主演: 张宁 / 吕丽萍 / 吴京安 / 王咏歌 / 张京生
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科幻灾难片。
已经秃头的葛优倾情参演。
故事从一场火车大劫案开始。
装载剧毒药品的三节车厢毒气泄漏,直飘大气层,烧穿臭氧层。
地球危在旦夕。
一位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小男孩,寻求大人帮助无果,只好带着一群动物去寻找污染源,炸毁了毒气罐。
《大气层消失》其实不算严格意义的科幻片,但它好就好在并不刻意渲染灾难,它更多着力在面临灾难的人性和贯穿始终的环保意识。
人类和动物说话这个设定虽然有点扯,但说出的话却言之有物。
电影中的几段台词Sir记得很清。
有成年人世界的无知和势力。
-阿姨阿姨,臭氧层漏了!
- 臭,臭什么?多少钱一斤啊!
- 是大气层!
- 大气层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也有动物世界的无力和悲悯。
孩子,我也热爱生活,可你们人太不珍惜这个世界了,你们自相残杀,破坏生养你们的水源和森林,终于,你们把大气层烧穿了,太阳会杀死你们,谁也跑不掉。
不,你们是智慧的,能够挽救世界。
请告诉你们和我们的孩子吧,这个地球上的天空应当是蓝的,这个地球上的水应当是清的,这个地球上的草应当是绿的。
还有影片结尾,打出字幕:
本片放映时间为1小时35分钟。在此期间,地球上又有2种生物灭绝,2000公顷森林消失。
说来也挺有意思,《大气层消失》的导演冯小宁本来有部科幻新片要在今年大年初一上映,最后却悄无声息地退了档。
从意识超前的《大气层消失》,再到无人问津的《动物出击》,是中国科幻创作长久以来的停滞不前。
《动物出击》没来,来的是让人惊喜的《流浪地球》。
在上映前几天,Sir就大胆预言:此片必爆。
并非因为没看到不足之处。
而是更看中《流浪地球》的稀缺性。
什么才是稀缺?
喜剧片哪个春节档都不缺,大牌明星一部电影就能凑好几个。
而一部迎难而上,在工业水平上实现大步飞跃的国产科幻片,还是头一回见。
哪怕它还有很多瑕疵。
当出现种种不同的声音,去挑出它的bug,去争议其中的价值观,其实《流浪地球》就已经赢了。
争论,说明在意,说明无法忽视;无言,才是彻底的灰心和放弃。
电影里的煽情太尴尬,但《流浪地球》的燃却是真的。
它时隔多年,重新唤起了我们对科幻的热情。
让我们终于有了信心——
国产电影真的能拍出《流浪地球》。
乃至更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