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庆市党史方志数字资源平台”,其中“方志”、“县(市)区志”、《岳西县志》(1936-1996)第二十八章“文物”第二节“古墓葬”中记录知悉,“县城西25公里桃李乡上五河东岸永言庵前”有“崇祯四子永王慈照墓”。
据志上所录及实访所见墓的“碑记”了解:《明史》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庄烈帝封四子慈炤为永王。十七年,李自成进京,慈炤、慈烺等皇子不知所终。
关于四皇子一传大别山归隐为僧,后因伤寒而死;二有《文史汇观》载,李自成入京,永王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永悼王;三有网传流落贵州改名邹启贵之说;四有《趣观历史》里说,改名王士元,一番流落回到祖地凤阳,终被朝廷捕杀等传说。
按本庵(永言庵)僧尼及周边世居户代代相传,四皇子朱慈炤流落此庵并窀穸(zhūn xī)于此可信度甚高。
相传,永王出逃后经多年流隐辗转,于顺治后期潜至现岳西西南,据险招贤纳士,未料其所占磨子寨遭清兵重创,一路退至马园寨方向,于旗峰山左侧下石壁小道马落受伤(今横排村落马崖),清军一路追到毕家河(现叶河)南岸,慈照发现身后兵丁尽殁,深感大势已去,遂脱下盔甲掷于地(此地后称卸甲坪,别称雪坪),顺河奔匿至此尼姑庵。庵尼惜其伤势惨重,悉心照养。自此永王深知复国无望,万念俱灰,遂在此出家,并将随身御赐宝剑掷于庵前大河边的水潭(当地人称“河窟”)。取太子掷剑于湖之意,后庵前河窟便有“太子湖”之称。
据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载,慈照遁入今岳西县境,掷剑于响水龙潭,入庵为僧,庵改名为“永言庵”。慈照死后,尼僧将其葬于庵前上首。庵毁于民国25年。墓尚存,冢高3米,占地140平方米,坐东朝西。左依山丘,右傍响水龙潭。
相传慈照曾在永言庵壁上题七言律诗一首:茫茫四海起风波,故国山河血染多。秦院深秋霜叶落,汉宫日暮断弦歌。平湖响水藏龙剑,野寺钟声客夜过。满目疮痍谁拾得,仰天长叹泪滂沱。
岳西于1936年建县,这里所说的“县志”,是地方搜集资料整理后编纂的。墓的“碑记”,是今修墓人等所刻,修墓人指桃李村“永言庵众邻与贤达”,是民间修复,非官方所为。
据墓旁人家崔老人说,“太子墓”是世代相传的。墓后的永言庵,现还遗落有石柱础,说明永言庵确乎存在。
坐在太子湖钓场的一位退休干部模样的中老年男人和崔老人所说一致。说以前鸡鸭等畜到慈炤墓坟头上即死,永言庵尼姑为皇子养的伤,竹林中还有尼姑的坟丘。
我说慈炤墓旁另有一墓,存古碑,碑刻时间为“大清光绪六年”。对此中老年男人说,是旁边崔姓先祖墓。因为葬皇子的地方风水好,崔姓人于年三十晚上偷迁葬于此。偷葬的时候,天上打雷扯喝(闪电)。意言奇相。
另,在桃李村部街口路边,发现有一庙,名“文榜庙”。旁有块“文榜庙记”碑刻,上言明末时,崇祯皇帝四子慈炤路经此地,梦文曲星怀惴皇榜驾鹤而来,慈炤经点化,解甲出家,从此潜心悟道,弘扬佛法。后人在此建庙纪念,庙后毁,留一古石碑。落款时间为2009年秋。倒也表明五河慈炤墓确早有相传。
据实地看,墓后有竹林,墓前有梨园。墓高前低。前约五十米,有一鱼塘,为近年新修,即“太子湖”所在。太子湖坝外即“五河”大河,紧连太子湖河段,即传为慈炤掷剑处——响水龙潭。今“响水龙潭”位置河段,河道皆石,或大石为床相牵连,或卵石遍地光滑如宝珠。河对岸有一小山,山体为大石,石下有浅潭。河水清澈,哗哗流淌。向上游远看,正可见马元寨石峰。此地风清水幽,环境良好。
后又百度并请教文史老师朋友,对本县有永王慈炤墓,说几点个人看法:
1.现墓前墓碑碑刻显示为2024年修复。水泥墓冢,全新,无一点古貌,有种失真感。设定此处确是朱慈炤墓,修复原存墓冢时,可将冢外围砌以护岭,墓冢原貌应保存。今这样修复是一大败笔。
2.县志上所言“慈照、慈娘”,应是慈炤、慈烺误写。“崇祯四子永王慈炤墓”这样的提法不够严谨,因为崇祯是年号,不直接等于明思宗朱由检。不如简化,说成“永王慈炤墓”。朱慈炤是皇子,不是太子。今将其墓称为太子墓,其湖称太子湖,并不恰当。
3.相传毕竟是相传,没有确切记载,缺乏真凭实据,所以,五河慈炤墓真假难辨,尚待考究。至于贵州所言类似,不足为凭。
皇家的事总比平民百姓复杂,其不知所踪,各种相传,泯然众人。实谓世无常,也可见人无本质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