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故事,滕王阁建成。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摆宴席,邀请了江左名儒、士夫秀士百余人,我跟着父亲一同前往。
父亲没什么出息,只能带着我坐在后排。在我的另一边,是一个二十多岁的书生。
听父亲说,这次宴会将邀请大家为滕王阁作序,并会把最好的序文刻在碑上以流传后世。父亲旁边那个讨厌的人接了话把,说阎公早就安排女婿私下写好一篇了,这其实就是为了彰显他女婿才华而设的局。而且这种正式的场合肯定只能写骈文,骈文多难写啊,不仅要对仗工整,还得考虑音律,谁还真能现场发挥一口气写出一篇不成?
父亲旁边那个很讨厌的人话很多,不停地在唧唧歪歪,而我却觉得事情不会是他说的这样。如果阎公说希望有能人为滕王阁作序,之后万一没人响应,这时他再没有一篇备用的,那岂不下不来台?所以搞不好他女婿准备的序文只是个备选,他们的阴谋说法分明就是他们写不出来而找的借口。
阎公出现了,他果然邀请大家为滕王阁作序。“滕王阁是高祖之子在此地时所建的阁楼,乃洪都绝境。在座的各位都是文化名流,今天能邀请到大家,也是我希望能为这座楼讨一篇序文,刻成石碑,留万世佳名。还请诸位名士不要推辞。”
父亲旁边那个讨厌的人还在窃窃私语,“这时候谁跳出来谁就是傻。”这时我看身边的那位书生,他嘴里似乎已经已经念念有词了。
阎公请人捧着纸笔,挨个邀请宾客作序,大家纷纷推辞。到了我旁边的书生时,他却接笔就写。阎公看到这个情况似乎有点不开心,便以更衣为由离开了席位,而其他人却都围了过来,议论纷纷。
这人是谁?胆子这么肥?都督的面子都不给?
好像是那个王勃王子安。
谁啊?没听说过。
那个天才少年啊!十六岁就做官了的那个。
难道是因为《斗鸡檄》被贬的那个?
对,听说身上还有命案。要不是天下大赦,他可能早就没命了。
可是……我的天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子真的是太赞了。
嗯,真是天才啊!
这时阎公更衣归来,也急慌慌地围了过来。空气逐渐变得安静,时间似乎静止了,房间里只有王勃的笔还在不紧不慢地移动着。
王勃写完文章,所有人都面如土色。阎公拿起文章给各位名士们传阅,无一不是赞不绝口。阎公拉着王勃的手说,“有你这篇文章,滕王阁从此就可以流传千古了呀!小伙子,我可要重重地赏你啊!”王勃只是笑笑,不停地在说过奖了,过奖了。
宴席散了,宾客走了。回去的路上,我问父亲这位王勃是谁,父亲将王勃的生平娓娓道来。
王勃生于儒学世家,是大儒王通的孙子。据说,王勃六岁能作诗,九岁能指出别人著作中的错误。不仅学问好,还曾在长安跟随名医学习,懂得许多阴阳玄学。十六岁时,他通过科考,成为了朝廷最年少的官,担任沛王府修撰。哎,只可惜,他跟错了人呀。
沛王李贤是一个爱玩的人,经常跟英王李哲斗鸡。也许是应李贤的要求,王勃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谁知此文传入高宗手中,高宗怒道,“歪才!王勃身为博士,看到二王不务正业也不知道劝阻,反倒还写檄文,这难道不是故意挑拨离间吗?这种人就应该立即赶出王府!”王勃因此被贬。
之后王勃游历四川,写了许多佳作。五年之后,王勃二十一岁,他返回长安参加科选。由来因为精通医术,他在虢州的朋友便以药物丰富为由,为他在虢州谋得了一个参军的职务。
王勃在任时,有一个叫做曹达的官奴犯罪,不知为何,他先是把曹达藏匿保护了起来,后来突然又怕走漏风声杀死了曹达。虽然此事十分蹊跷,王勃既然已经选择了藏匿帮助罪犯,又为了什么就要杀死这人?可是木已成舟,死罪难逃。要不是遇到天下大赦,王勃哪还有今天?
这件事不仅结束了王勃的职业生涯,而且还连累了他的家族。他的父亲原本是雍州司功参军,再怎么说也是个关中地区的官,起码生活在繁华地区。就因为此事,他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直接扔到越南去了。你今天看到他,可能就是他去探望父亲时恰好路过这里吧。
父亲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竟然咽了回去。他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跟我说。孩子呀,爹也不求你多有才华多么出息,还是希望你能安安稳稳的度过此生啊。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像王勃这样的大才子却会给人一种消极的感情。或许一个人在被致命打击之后,就算才华横竖都溢,也很难再有宏大理想了吧,况且就因为自己,还连累了家族。消极的情绪,都是那悲剧人生的写照啊。
然而,《滕王阁序》确实写得精彩,高宗最终还是看到了这篇文章。高宗问道,王勃人呢?这时天下才知道,王勃已经淹死在了探望父亲的途中。
再后来,我听父亲的话只想活得安稳,虽然读了许多书,但也没有任何仕进之意。不过呢,小伙伴中总是有人想要去长安参加试试机会,临别之际,我总会送他们一首诗,那是王勃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普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