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关于纸媒的报道。它说,纸媒已‘死’,互联网的攻势下,人们越来越不关心纸媒的去向了,甚至连很多报纸已经停止发放纸媒了,却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大众对此,依旧漠然。
我想起很小的时候,我每天放学之后都跑到门口的报刊亭去看看,有没有最近的杂志到。当时觉得,能做一本杂志的人,一定是个神奇的人。能在杂志上刊登一篇文章的人,一定是超脱这个世界存在的神一般的人物。
我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被油墨印在纸上,哪怕是方块豆腐一般大小,也能觉得异常的满足。
初中时候,我最爱看的杂志是《花火》、《青春美文》,每一篇文章我都能沉浸其中,时悲时喜,完全跟着作者的笔触在走,遇到觉得戳到心底的句子,总是拿个小本子抄下来,细心地保存好。
后来我开始买《萌芽》、《读者》,买来一口气读完,什么事也不能干扰我。
再后来我开始读名著,读各路名家获过奖的书,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旁边放一个水杯,一直到读完,几乎可以一动不动,读完后的几天,往往还要在书里‘飘’几天,品味主角的生活和性格。偶尔跟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或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现在呢?
我早就忘了那种几十页的书,一张张翻直到最后一页的感觉了。几十步开外的报刊亭也变得很远很远,偶尔光顾,也是要买打折的电影票。老板也不再上很多种类的杂志,亭子前稀疏的几本书,少得可怜。
翻得更多是微信公众号和微博。
仿佛雨后春笋,各种各样的公众号、微博大V开始侵占我们的生活。卖衣服鞋子的、写文读书的、招聘兼职的、摄影绘画的、介绍理财知识的、连载呆萌漫画的……似乎像曾经的淘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我开始每天抱着手机,吃饭时候翻这个公众号的文章,睡觉前翻那个公众号的文章,熟悉的公众号都翻完了,没关系,输入关键字,再找几个相关的公众号关注一下,就又是一个新的世界。公众号看烦了,没关系,还有微博。自己关注的都看完了,没关系,广场逛逛,热搜点开凑凑热闹、发表下评论。一天的闲暇时光,就这样子过了。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变了。我几乎不再思考我写的文章的意义,更多地在想如何博人眼球;我几乎不再认真打磨自己的文字,更多地在想如何迅速地完成一篇鸡汤和热点并存的文章;我几乎不再思考如何让自己文章之中的文字活灵活现,更多地在想如何找到能表现我文章场景的图。
传媒新视野曾转载过一篇文章,它说时代不是当下,不是以前,不是未来。是对比之后,发现以前和现在存在这巨大变革的那个变革期。
我们就处在变革里。却妄图评议我们自己。
几乎每一天,都有人能谈到媒体、互联网、公众号、微博这些字眼,对于新媒体旧媒体都在或多或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它好或者不好,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妄断的。
正如很多年前,出现了一辆火车,冒出的黑烟和轰鸣的车轮把人们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历史的年轮过去,火车几乎变为我们最廉价的远程交通工具,没有人再畏惧它了,它使用的燃料破坏了大气,但却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
新媒体亦然。
它的出现,带来的是人类对于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开始不必再抱着沉甸甸的书本跑来跑去,不必再为了一本绝版书忙上忙下,不必等新闻事件发生后的数天,才看到报纸上的报道。人们开始使用手机、电脑,真正做到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想要知道什么事情,搜索一下,答案立现。
可是,人们也在这场革命中渐渐发现,自己的劲椎因为长期低头出现一系列问题,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便捷,可是知识却更加碎片化,高精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少,泛泛而谈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心也在日趋‘快餐’的阅读方式中变得浮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是机遇,亦是挑战。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很多年之后,媒体的形式如何变更,新闻人的未来如何安置,我们此刻都不得而知,但是不管它如何变更,作为一个爱媒体的人,我们都应该守护的,是你文章中出现的每一个字!这才是,媒体的根本。
不管你的文字发表在哪里,报纸、电视、广播、微博、公众号等等,不管你写了什么,只要你认真在写,只要你用心,总有那么几个人,能在你的文中得到某些事实或者些许启发或者生活动力,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文字工作者最开心的事吗?难道不是媒体,最初的意义吗?
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因为畏惧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对外界不闻不问。不管世间几多浮躁,静下心来,认真地将你的所见所闻、想法观点记录下来,才是对媒体,最大的尊敬。
即使有一天纸媒真的‘死’了,只要你写的文章依旧深刻认真,我想,你梦中纸媒嘴角的弧度,也是两角上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