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无双(原创)/微信公众号“心际花园”
看过台湾大学吕世浩老师讲解的《史记》,我受益匪浅,并发现了《史记》中不为人广知的四件事。
一是《史记》不是司马迁一个搞定的。你想想,宋代的《资治通鉴》294卷,300多万字,司马光还只是主编,花了十九年完成,注意当时已经有了纸。而《史记》,“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太史公自序》原文),光写就写了十四年,即使字数不前者的六分之一,但当时没纸呀。如果没人帮忙的话,司马迁一人是难以完成的。
不错,有一个身影一直默默地站在司马迁背后,不图吃,不图穿,默默地支持了司马迁的工作,他就是司马谈,司马迁的亲生父亲。司马家祖上光荣,上古时代一直在史官的岗位上世袭罔替,兢兢业业,中间因战乱等原因出现了断层,到了司马谈这一辈,当上了太史令。老爷子一辈子不求升官加爵,不求杀敌封侯,就想写本书,临走时,拉着司马迁的手,说的遗嘱就是“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但,真的只有这两个人吗?
这就涉及到第二件事,《史记》没有得到官方许可。换句话说,《史记》是无立项、无批文、无审查、无验收、无奖赏的五无产品。《史记》没有像《资治通鉴》那样,有经费,有人手,编完之后,有皇帝嘉奖,“今赐卿银绢、对衣、腰带、鞍辔马”(宋神宗给司马光的奖谕诏书)。虽不至于像唐朝的玄奘和尚一样,冒着杀头的危险追求信仰,也是含辱忍垢,发愤而作。
司马谈和司马迁不是太史令吗?太史令的本职工作不就是抄抄写写,编些历史嘛。不好意思,汉朝的太史令其实掌管天文的,司马迁还主持过汉朝的历法更改,秦朝时十月是正月,一年的开始,到汉武帝时才改成了一月是正月。司马迁虽然有着岗位优势,可以调阅皇宫里的档案文献和天下的遗文古事,采访名人后代,查看珍贵古迹,可是,写不写《史记》这类的书,完全是自发行为,与组织无干。而且,《史记》完成后,在汉朝一度是禁书,不能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宫闱秘事。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这就牵扯出第三件事,《史记》的原名不叫《史记》。《史记》到了三国时才出现的称呼,它的原名是《太史公书》,就像孟子的书叫《孟子》,墨子的书叫《墨子》一样。司马迁写《史记》,除了完成老爹嘱托,继承孔子的《春秋》传统,还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现在的大师太多,除去进牢房,有私生子的伪大师外,真的大师大家谁又能记住几个?春秋战国号称百家争鸣,司马迁也只归类为六大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六家之外,司马迁欲再添一家——史家。中华文化千年未断,史家功不可没,司马迁实现了他的愿望。
《史记》,或者《太史公书》写完了,就能保存下来吗?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远,丞相李斯谄媚献策“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华文化的断层和分裂。《史记》写了那么多的高层秘事,能留下来吗?会不会像它的主人一样,遭受蚕室酷刑?这就是第四件事,《史记》不是一本书,而是有正本、副本,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仿佛两个孪生兄弟,一本损害,另一本也可补救。一本五十二万字,两本一百多万字,司马迁不像现在的网络写手,可以月更新万字,而是一笔笔写成,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良苦用心。
谢谢您,司马迁。
(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心际花园”作者文人无双和醒悟所有,如果你喜欢,快快点赞和转发哦!)
心际花园
撰稿人:文人无双
心理学家:醒悟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心际花园”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