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吴伯凡讲的认知方法论中的认知双人舞,讲到了认知的合成性和化合性,在认知的琴声不是独舞里 讲道到苏东坡的一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间,何不于君指上听?”
你说琴声是在琴上呢?还是在指尖上?如果是在琴上,琴放在匣子里,它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如果在指尖上,我们为什么不把指尖凑到耳朵边上来听听?
苏东坡的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矫情,但也很重要,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合成产物,既可以把它理解为琴声,也就是指尖跟琴弦互动而导致的一个结果,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舞蹈。
任何一个变革都需要舞伴,你需要找到你的舞伴,并了解你的舞伴的特性,这本来就是个双人舞,你却一直把他当成独舞,这样子没办法持续下去的。由于我们对舞伴的无视和忽视,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所谓的“操之在我”的状态。也就是说你没有琴而要弹琴。
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双向互动的行为,任何认知都不完全属于你,就像琴声不属于你的指尖一样,认识的场景和通道不一样,你得到的认知也就不一样。
由此我想到我们教育孩子,都是一种操之在我的行为。我们没有很好的了解我们的孩子,甚至无视他,忽视他,或者说都是从我们自己的认知角度来,思考孩子的所需,我们自己认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然后来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并指责孩子不符合我们的规范,我们思想的一些行为。而在另一方面,因为我们自己认知的所限,对孩子的指导意义也是很勉强的。比如现在对孩子要求上各种兴趣班,有几个父母是真正认识到那个兴趣班是真正适合他孩子的特质而去学的呢?
我虽然没有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那是由于我知道自己认知所限。但对孩子的实际所需了解还是很少。有时候我规定他们要去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实际他们去做的却很少,这就是由于我对他们不了解的结果。操之在我,我一个人独舞!
以后记住,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双向互动的行为结果,以后要多和孩子互动。多和另一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