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

      我们从3岁开始,就能用“我”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进行交流时,自我意识的生理意识已经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在学习与同伴交往,并开始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个体探索范围不断扩大,在他人的评价中逐渐获得自身的行为方式和评价标准,我们的社会意识便慢慢地在探索中产生了。

      进入青春期后,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形成心理自我。当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并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时,便标志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完全成熟的过程要经过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自我意识发展是曲折变化的曲线,大学后下降,中年回升,再下降,最终趋于平缓。自我意识是自我体验的情感部分。

      一个人来到陌生环境,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积极情绪,意识到有人会支援和帮助自己共同对付外在的压力,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抑制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意识调节自我适应能力达到正常。如果没有这种交往体验难以获得关爱这种愉快的体验,就很难获得归属感,个体容易出现心理失调。

    现代社会每个人需要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起直接作用的是爱和归属感。这种维系亲密情绪联系的需要,也就是爱与被爱,以友善、关怀和亲密为特征。

    个体渴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友谊、爱和接纳,避免陷入孤独和恐惧之中。友谊内容扩展到精神层面,促进个体自我探索和相互之间的情感支持。借此减少个体在特殊时期面临新的挑战而出现的焦虑与恐惧,他人带来的亲密感的体验促进个体安全感的获得。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陪伴、关爱、接纳、关心等。而在交往中关系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回报与成本之间。互惠公平才是最快乐、最稳定的关系,过度受损和过度受益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不安,处于关系中的个体如果直觉感受到一种关系是不公平的,就会不开心。

      每个人潜意识都需要拥有公平互惠的精神友谊。在人的一生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和不同的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比如父母、同伴、老师、恋人、或者配偶或者同事。但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包含在三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地频繁接触。第二,亲密关系包括人们在一起分享各种不同的活动或事件。第三,在亲密关系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我们依赖他人,他人也依赖我们。

      如果环境就会决定了你的需求,所谓心随境转!那是你的意识还需要成长。意识足够成熟,就有能力带着一份觉知观察,心田有了门将守护,有了能力选择播下你想要的种子;环境只能成为你成长的助缘,再也无法决定你;而你却有了能力影响环境,所谓境随心转;无明时,生命常常成了环境的奴隶;有明时,环境可以用来服务生命;自己是生命的主人,爱与被爱同样值得拥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故事发生的是那么不真实,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就是一个梦,可是当我看着自己身上的伤痕时,我又无法解释,每当我回忆起故...
    痴笑始终没女友阅读 122评论 0 0
  • 之前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些问题很哲学,感觉像是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当时大概想...
    LaVie_Est_Belle阅读 149评论 0 0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晚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采香行处蹙连钱阅读 428评论 0 1
  • 文/兮安歌 总爱一个人 在夜里 沉思 想的不知是什么 却总会红了眼睛 酸了鼻子 沉思,是在想一个人吗?一个走了再也...
    兮安歌阅读 544评论 0 7
  • 混沌的身体,无法逃脱的牢笼。迷惘的心灵,蒙蔽的双眼。我是谁,为什么回来到这个城市,经历如此多的不堪,却又告...
    檒缘阅读 728评论 1 0